“追风赶月莫停留,踏过平芜处,自有春山迎。”在激荡的时代浪潮中,有这样一群如劲帆般昂扬的人,他们以汗为墨,不负热爱,是职场征途的开拓者,是青年奋斗的标杆。他们,用实干打破迷茫,用坚韧叩开机遇之门,不仅在自己的领域绽放光芒,更给无数正在求职路上跋涉的同学们,点亮了方向与希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本期就业先锋,解锁他们从逐梦到圆梦的宝贵密码!
校友简历
![]()
姓名:杜昕煜
班级:审计2201班
就业单位: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简历展示
![]()
采访纪实
01
Q:在签约前,您是通过哪些方式进一步核实公司岗位的真实性与适配度的?
A:公司岗位的真实性,确实是签约前值得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据我了解,目前不少招聘会和宣讲会缺乏规范的审核门槛,而秋招期间求职者心态往往较为急切,若采取“广撒网”的策略,容易遭遇风险。因此,提前做好背景调查尤为重要。就个人经验而言,一般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尽可能规避风险:首先,最直接的方式是主动查找公司相关信息。若对某公司特别感兴趣,务必仔细查阅其官方网站。此外,还应善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天眼查、企查查等正规工具,全面了解公司的相关数据。例如,若公司注册资本在百万元左右、实缴资金低于数十万元、股东频繁变动,或创立时间仅一两年等,此类指标通常能够反映公司的运营状况。如有异常,则需谨慎考虑。其次,可通过间接渠道进行了解。若是校招,可多向辅导员或往届学长学姐咨询,应相信学校能够帮助识别潜在风险。同时,也可在小红书、知乎等平台进行搜索查询,平时关注相关领域的博主,拓展信息渠道与见识。最后,从招聘信息本身识别潜在风险。应对自身专业的市场待遇有基本了解,若某公司知名度不高却提供远超行业水平的薪资待遇,则需保持警惕,避免因一时冲动而签约。
至于适配度,我个人认为很难存在百分百契合的情况。如果内心有非常明确的职业方向,建议尽早确定目标,甚至从大二阶段就开始深入了解未来的入职路径,从而未雨绸缪,为之做好充分准备,利用大二、大三的时间考取相关证书、积累实习或项目经验、修读相关课程等。若没有明确的必选目标,则可在与HR交流时,详细了解入职后的工作内容、所需技能以及未来发展路径,进而判断自己是否能够接受并长期胜任该岗位。
02
Q: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转变中,您认为最不适应的地方是什么?有哪些实用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您适应身份的转变?
A:现在的我给出来的答案或许会有些失真,毕竟我距离真正的“职场人”可能还有近一年的距离,身份的转变是一个流动而渐进的过程。就现阶段而言,最大的变化可能体现在生活模式上。大学生普遍处于脱产状态,拥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生活条件,生活在压力较小的大学城环境中,既能便捷接触一线城市的丰富资源,又享有较高的时间自主权。经过四年这样的生活后,突然需要直面现实社会规则、逐步承担家庭责任时,整个生活模式会发生显著改变。如果不能尽早转变并适应,久而久之很可能会被新的压力拖垮。
我认为,在大学期间应利用空闲时间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无论是实习、兼职还是线上支教,避免让自己长时间沉溺于舒适区。更多地了解社会的真实面貌,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以及更快适应工作模式都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学生阶段的主要任务相对单一,尽管大学生活比中学阶段多了不少生活层面的考量,但核心仍以学习为主;而在职场中,工作成为重心,学习则更多成为闲暇时的选择之一。面对这种转变,建议可以培养如阅读之类的习惯,确保在未来以工作为主的生活节奏中,依然能够保持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维持持续学习的能力。
03
Q:您认为大学时期的哪些习惯需要我们“戒掉",同时又有哪些习惯可以保留并转化为职场优势?
A:我认为首先要改掉的是熬夜与不能坚持吃早餐的习惯。相比于生理上的危害,熬夜的成瘾性及其对第二天状态的负面影响更值得警惕。与其说“戒掉”这些习惯是为了“养生”,不如说是为了保持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只要能养成坚持早起吃早餐的习惯,愿意主动走出房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惰性而产生的拖延;而减少熬夜也能为第二天储备更充沛的精力,这将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此外,还需要摒弃那种老生常谈的“学生思维”。除了常被提及的增强学习主动性和问题解决能力之外,我认为还有一点需要警惕,那就是不能总是唯唯诺诺、畏首畏尾。我们常看到一些同学因仍以学生身份自居,在与企业人员接触时过于紧张,纠结于“简历有点褶皱会不会被拒”“实习经历是不是太单薄”之类的问题,甚至有人在面试时对工作人员一口一个“老师”,这些都反映出内心的不自信。我们应当学会接纳自身的不完美,同时做好承担责任的准备。待人谦逊尊敬是必要的,但不必刻意卑微讨好。当我们能够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世界,便不再容易被各种表象和琐事所困扰。至于需要保持的习惯,我认为持续修炼心态、积极锻炼沟通能力至关重要。这不仅能使我们更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新环境。
04
Q:很多人签约后会放松学习,您是否有培养新的习惯?这些习惯如何帮助您衔接职场?
A:由于大学阶段的最终目标大多集中于深造与就业两大方向,因此在成功签约之后,意味着这一重要阶段的主要任务已基本完成。剩余的大学时光,我将其视为学生身份与职场生涯之间的衔接期。在此期间,学习不应仅停留在知识积累的层面,而是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拓展——例如了解未来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或备考如CPA这类高含金量的资格证书。此外,我也会利用这段相对自由的时期,积极发展个人兴趣。正如我持续练习两年多的羽毛球,或许会趁此机会报名专业训练课程,进一步提升水平。毕竟未来很难再有如此充裕的自由时间,而个人的学习能力也可能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弱,此时正是为爱好投入精力的合适时机。从衔接职场的角度来看,学习的具体内容或许不如“坚持学习”这一行为本身更为重要。尽管处于大学阶段的尾声,我们仍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若在此阶段放弃学习习惯、选择安逸懈怠,从长远来看是相当不利的。而坚持对世界未知的好奇,保留这份勇气和热情,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帮助我们走的更高更远。
05
Q:在您最终决定签下这个Offer的过程中,您是如何权衡和排序各种因素的?
A:坦率而言,签订就业offer可能是继高考填报志愿后最为重要的抉择之一,因此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例如考公或考研的规划、当前就业环境的压力、家庭的支持程度、企业的待遇与发展前景,以及未来定居的城市等。对这些因素的权衡与判断,也会随着个人对环境和自身认识的深化而不断调整。最初,我也曾将家庭条件与企业薪资视为关键因素。但在与已毕业的学长学姐交流、了解实际就业情况之后,我逐渐认识到薪资并非唯一重要指标,而家庭若远在千里之外,也难以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因此,在做决定之前,更需要理清所在行业的真实状况,并通过参与招聘会等方式,客观评估自身简历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个人目标理性选择——是继续深造,还是尽早把握合适的就业机会。此外,对于正在准备考公或考研的同学而言,先获取一个相对稳妥的就业offer,也有助于缓解备考期间的焦虑。同时,通过亲身体验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他们也能更清晰地调整或坚定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人生格言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华章已著承今昔,新途再启赴山海”。谨向杜昕煜同学致以诚挚谢意,其分享中所蕴含的奋斗智慧与人生洞见,如明灯引路,为我们带来深刻启迪与前行力量。回望过往,我们于求知之路上步履铿锵,以坚韧攻克难关,以积累沉淀素养,每一份付出都成为成长的基石;展望未来,前路纵有山海阻隔,亦藏有无尽机遇与可能,等待我们以理想为舵,以实干为桨,勇敢开拓。
(内容转载自商学院就业创业微信公众号)
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
排版:邹清博
责任编辑:邹清博
审核:袁嘉忆 李文瑞 杨岳
商学院商苑传媒新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