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剧柏含
![]()
1877年10月3是筹办“开平矿务局”,是这样,当年不是有搞洋务运动的“洋务派”嘛,主要是解决军工企业轮船烧煤烧油问题。
所以,李鸿章在1874年筹建叫“直隶茨州煤铁矿”,但交通不方便,而且地方绅士说,这不行这破坏风水。
我们现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号称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吗?原来轮不到石家庄,应该是现在石家庄正定“真定府”,也是乡村,觉得坏风水也不行。
最后,只好干脆这铁路就从石家庄过吧,这样石家庄就成为火车拉来的城市,这个你也别笑话中国人,当年英国人搞铁路也遇到类似的问题,那呼噜呼噜一响,跟怪物冒黑烟的,很多人受不了。
9世纪70年代,民众对采矿活动普遍存在抵触情绪,尤其是涉及风水问题时更易引发争议。李鸿章在奏折中提到“破坏风水”是当时反对采矿的重要理由之一。
李鸿章在1874年想搞“直隶茨州煤铁矿”。交通不便,地方反对,破坏风水,最后就放弃了。然后这成了吗?成了,成了是成了,但煤的质量不行,最后还是放弃了。
1875年,船政大臣沈葆桢为供应福建船政局及轮船燃料需求,创办了台湾基隆煤矿,采用官办模式,经费由福州船政局拨付。该矿1877年正式产煤,1881年达到年产5.4万吨的峰值,主要供应船政局、招商局及兵轮,但受限于本地市场狭小和矿工季节性短缺,产能未能进一步突破。
1877年有商人集股开办了“安徽池州煤矿”,那李鸿章为了解决天津机械局轮船招商局燃料问题,在1876年10月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这个人很有名。
派他到河北滦县,当地人口音叫兰县,河北滦县开平一带勘察煤铁的情况,取样分别寄给北京同文馆,当时这里是主要科研机构,有英国化学名师来化验,证明这个地方的煤、铁成分不错,非常好。
![]()
10月3号,李鸿章委任唐廷枢筹建“开平矿务局”,拟定官督商办章程招商集股,1878年的唐山“开平镇”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到了1881年全面投产,雇用3000人。1882年,产煤38000吨,到1898年,就是73万吨,这个矿历年扩充设备,改善运输条件,这是中国近代比较早使用机械来采煤的一个企业。
开平矿实际上是洋务派搞最具成绩的一个大矿,增产幅度很大,迅速占领天津的煤炭市场,这样实际上也等于说是抵制了“洋煤进口”。
说到这儿,我们必须要说到一个人,不说李鸿章,今天我们要重点说说唐廷枢。
此人1832年生在广东香山,就是今天的中山市,他算是穷苦人家出身,他爸爸在香港一个基督教的传教士家里做劳役。因为这个关系,所以,他就进入了基督教会的教会学校。
![]()
那时候教会学校基本上是免费给穷人的孩子们来教一些东西。唐廷枢当时在著名的马里逊教会学校和另外一所教会学校读了6年书,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到16岁的时候,就离开学校。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香港一个拍卖行里做助手。小伙子很年轻,而且,边工作边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他开始攒钱了。
后来他投资2家当铺,逐渐磨练自己经商的技巧。
1858年26岁离开家乡,到当时中国最繁华最奇葩的城市上海去闯荡。他英语很好,所以进入上海海关,这也算平步青云。
第2年做到上海海关总翻译。但是,这个位置貌似不错,他并不满意,做个小翻译,那不是我的人生理想。在上海这个充满机会大世界,他想要的可不仅仅是海关的一个铁饭碗,他有更大的志向。
到了1861年离开海关,经同乡介绍,他开始干了一些洋行业务,两年之后他受聘成为“伊和洋行”的叫买办了,买办这词其实不是很好听。洋行是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的代理贸易业务的商行,通过这个洋行外商可以在中国买卖各种商品。
洋行通常需要雇一些精通英语,熟悉商务,同时,头脑灵活行事快捷的中国人。这些人就相当于中外商务沟通的桥梁,这就叫所谓的买办。
![]()
那“颐和洋行”在当年是中国规模最大的1个老牌洋行,1832年就有,其实,早期走私鸦片发展很快。当然,在鸦片战争之后,它也改变了自己盈利的模式,而且洋行背后投资者洋商,他们越来越多的把经营权交给买办。
而唐廷枢于1863年出任怡和洋行买办后,通过商业运作推动洋行对华贸易额增长近10倍,并拓展业务至日本、南洋等地。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 最终,他接手掌管整个洋行的金库。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的CEO(掌舵人),不单是赚点小钱,而是主管洋行的一切事宜,。
所以,有人说唐廷枢是中国第一位现代买办,他31岁坐到这个位置,一干可就是10年。
然后,就出现了一个大的变化,什么变化呢?就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在上海办轮船招商局。这是官办企业,寻找不到合适的CEO(掌舵人)经营非常惨,勉强支撑,因为毕竟背后是官府能撑得住。
然后,李鸿章向唐廷枢伸出橄榄枝,你能不能给我做这个轮船招商局的总办呢?CEO,对于唐廷来讲,现在人生面临一个重大选择。
他41了,是走还是留,如果从经济利益上考虑应该是留在洋行,那洋行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外资企业,势头正劲,财源滚滚。
另1方面,这是大清国的官衙门。苟延残喘,亏损严重,甚至得自己贴钱,怎么办?唐廷枢居然选择放弃自己经济利益,去轮船招商局,有人讲这是官迷,看中官职了吧?恐怕也有这个因素。
但是,轮船招商局总办不是一个位高权重的位置,那也许唐廷枢是觉得这个轮船招商局虽然看着现在不怎么样,但是将来也许有大的发展,这是生财之地。
但是,他考虑是兼职,没有必要辞职,为什么?是不愿意在洋人手下干活了,不愿意替洋人打工了,堂堂正正要搞一个中国人自己的企业,也许几个因素都有。
但是,我们真的没办法猜测他到底真实的想法是,反正结局是走人。从洋行辞职做到轮船招商局总办,接手烂摊子,上任之后,马上向轮船招商局大量注资,很多商人听说唐廷枢做总办,这个招商局有点意思,一时间纷纷投资。
我们看李鸿章确实是个慧眼识人之人,他把唐廷枢挖过来,就等于把他的人脉,把他背后的那些人脉背后的资本就挖过来了。
这样招商局的资本原来不到20万两,一下子是100万两,这就算起死回生,所以说在什么时代应该说人才都是至关重要的。招商局在唐廷枢的治下,就开始大肆扩张买码头、买轮船、开辟航线,股份制改革确实摆脱了之前衙门时的那种腐朽迟缓,这真是开足马力了,成了一家足以和国外公司竞争的大企业。
然后,我们李鸿章开始谋划着搞中国人自己的煤矿,这就是1877年我们讲开平矿务局建立,唐廷枢又做总办。 他在开平矿务局也是投入了大量心血,除了个人投资,还自己跑到开矿所在地亲自去勘察,在这个过程中,他就发现制约煤矿发展最大的因素是交通运输,如果从水路运,那很麻烦。
因为,水道弯曲狭窄,行船很不方便,也不可能是大船。 如果是陆陆运,那就是牛马用牲口成本非常高。
怎么办?修铁路,但是,在清末时候修铁路不是怪物吗?这不是惊世骇俗,石破天惊啊。当时中国铁路运输零星的有这个洋人修的铁路,其实中国第一条铁路,说是淞沪铁路,修了又拆了,接受不了。
所以,唐廷书很明白朝廷不可能批准搞铁路运输,他是耍了一个小计谋,就是向朝廷申报修的叫“快车马路”,就是我铺铁轨让马拉着煤车走,你说神不神,就是铁路修出来不用蒸汽机,不存在咣当咣当冒黑烟的火车头,我用牲口拉行不行啊?果不其然,这个计划成功了。
唐胥铁路的修建始于1880年,由清政府洋务派推动,目的是解决煤炭运输问题。其建设过程中采用了中国标准轨距(1.435米),与当时西方铁路标准不同,体现了中国铁路建设的自主性。
你现在去唐山可以瞻仰。火车运输的便利开平煤就有了强大的竞争力,这样的京津冀地区有日本煤。就等于被挤出市场,唐廷枢作为总办居功至伟,在那个时代,他站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这么一个汇聚点上,凭借自己的远见卓识,开创了很多的第一。
刚才,我们讲现代买办,他算是第一个,主管第一家股份制官办企业,修建第一条中国人铁路,这都是第一。
另外,20多岁他英语很好,但他目睹很多中国人因为不懂英语被洋人欺负,干脆说我写一本中英双语的叫《英语集全》,这是中国人自己编的第一本英语教科书。
当然,在那个时代是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应该说没有唐平书,可能也会有别人站出来,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从历史上看很多事是他创造的。
他死之后,李鸿章有一句话说:中国可以无李鸿章,但不可无唐廷枢。
(作者:剧柏含 系国家二级作家 高级书画师 高级政工师职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