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上掉卫星了!没错,这是真实发生在北美上空的惊险一幕。近日,一颗美国卫星失控坠入大气层,化作熊熊火球划过夜空,被加州等多地民众用手机拍下。
这已经是今年第几次了?为什么美国卫星老是“掉下来”?这会不会对地面造成危险?
星链卫星又掉了!今年已坠落316颗。
根据卫星监控数据,这次坠落的是美国SpaceX公司的星链卫星(编号Starlink-1586)。
北京时间9月26日上午10时48分,这颗卫星失控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在与大气剧烈摩擦中燃烧解体,形成耀眼的火球。
说起来,这已经不是星链卫星第一次掉下来了。数据显示,自2019年首次发射星链卫星以来,美国卫星坠落事件就频繁发生。2020年仅有2颗坠落,但2021年猛增至78颗,2022年99颗,2023年88颗。而今年更是呈现“翻倍”态势——截至目前,已有316颗星链卫星在大气层中烧毁。
![]()
为什么美国卫星坠落如此频繁?一方面确实是因为美国发射的卫星数量庞大。SpaceX最初计划发射1.2万颗星链卫星,后来又将规模扩大至4.2万颗。在如此庞大的基数下,即使坠落几百颗卫星,从比例上看也确实“不值一提”。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与越来越活跃的太阳活动密切相关。
![]()
太阳风暴是“幕后推手”,太空环境日益恶劣。
美国宇航局(NASA)2025年发布的研究结果指出,太阳活动存在约11年的周期变化,而目前我们正朝着第25个太阳活动极大期迈进。
这意味着什么?简单说,就是太阳变得越来越“暴躁”,X级耀斑、地磁暴等爆发事件越来越频繁。当太阳活动增强时,会释放出大量高能粒子和辐射,导致地球大气层受热膨胀。大气层变厚后,在较低轨道运行的卫星就会感受到更大的飞行阻力,从而速度减慢、轨道高度下降,最终失控坠入大气层。
星链卫星为了提供通信服务,运行在约550公里较低的轨道高度,这就使得它们更容易受到太空天气变化的影响。可以说,太阳活动越剧烈,卫星坠落的数量就越多,这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卫星坠落危险吗?其实大气层是道“安全阀”。
看到卫星变成火球坠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会不会砸到人?其实不必过度担心。
目前星链卫星主要有多个版本:V0.9版本重约227公斤,V1.0版本重260公斤,最新的V2版本重303公斤。这个重量级的卫星在冲入大气层时,会与空气产生剧烈摩擦,温度可达数千摄氏度。绝大多数部件在这个过程中都会燃烧解体,基本不会对地面构成威胁。
事实上,让废弃航天器受控坠入大气层燃烧,是目前国际航天界通用的处理方式。这相当于一道“安全阀”,既避免了太空垃圾继续留在轨道上,又确保不会对地面造成危害。
相比之下,那些停留在轨道上无法处理的太空垃圾,才是真正令人头疼的问题。
![]()
太空垃圾难题:人类为何束手无策?
目前太空中到底有多少垃圾?数据显示,太空中尺寸超过10厘米的碎片超过3万个,1-10厘米的碎片超过100万个,1毫米以上的碎片更是数以亿计。这些碎片以每秒数公里的速度飞行,一旦与正常运行的航天器相撞,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有人提出用“激光器”摧毁碎片,但激光耗能巨大,实际操作难度很高;“太空吸铁石”听起来很酷,但并非所有航天器材料都含铁磁性物质;“太空拖船”概念虽好,但如何精准捕获高速旋转的碎片仍是技术难题。
目前人类唯一成熟的处理方式,就是让废弃航天器受控再入大气层。但对于已经存在的数百万个太空碎片,我们几乎无能为力。谁能解决这个难题,谁就真正掌握了太空时代的关键技术。
![]()
未来展望:太空交通管理迫在眉睫。
随着各国太空活动日益频繁,太空垃圾问题将越来越突出。仅SpaceX一家公司就计划发射数万颗卫星,其他国家的星座计划也在积极推进。如何有效管理太空交通,防止轨道资源被垃圾占据,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下一次当你仰望星空时,或许会看到更多“流星”划过。其中有些是自然的宇宙尘埃,有些可能就是结束使命的人造卫星。在惊叹于这转瞬即逝的美丽时,也别忘了思考: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守护这片共同的太空家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