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陈振
来源 | 财经八卦(ID:caijingbagua)
引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早已不只是经济数字的简单叠加,而是由硬核科技与高端制造构筑的 “钢铁防线”。
![]()
而大国重器,正是这道防线上的“底牌”。
它不仅浓缩着核心技术的精华,更是在关键领域打破外部垄断,抵御“卡脖子”风险,让国家发展“无后顾之忧”。
如今,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深入推进,大国重器的“亮相”早已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呈现“满园春色”的蓬勃态势。
![]()
本次我们聚焦海陆空三大领域,深度解读那些足以改变行业格局的“国之利器”,看到“中国智造”的硬核实力,以及我们凭借创新驱动战略,在全球竞争中勇立潮头的根本所在。
![]()
海上“巨擎”撑起海洋经济半边天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仅南海深海领域油气资源储量就堪比全球多个主要产油区,这些深埋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是保障国家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
深海环境复杂恶劣,堪称“海洋禁区”,对开采装备的技术高度,结构强度的要求近乎苛刻。长期以来,全球深海钻井平台的核心技术与制造能力长期被欧美少数国家垄断,我国在开发深海资源时,不仅要支付昂贵的采购费用,还要接受国外企业在技术保障方面的诸多限制。
深海资源开发能力的薄弱,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直到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自主研发成功,这一垄断局面被彻底改写,从“海洋石油981”到新一代“深海一号”能源站,我国已实现从300米浅海到3000米深海钻井平台的从设计,制造到运营的全链条自主化,更完成了“浅海探索”到“深海攻坚”的跨越式突破,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开辟一条充满潜力的“全新赛道”。
![]()
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对国内产业影响深远。平台研发涉及材料科学、机械制造、自动化控制等多个领域,堪称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全方位练兵”。
在研发核心部件领域,平台搭载的水下生产系统等关键设备实现国产化,催生出一批专注于深海装备配套的专精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摆脱了从前依赖进口的局面。
![]()
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对于国家安全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守护我国能源安全的“蓝色盾牌”。为我国破解能源对外依存的“被动困局”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核心支撑。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当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始终在70%以上的高位徘徊,让我国在能源安全上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在面临国家冲突风险时,很容易让我国陷入“供应紧张”“成本激增”的“双重困境”。
而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自主化,为打破这一困境注入了“强心剂”。
在南海,通过“海洋石油981”等平台的持续作业,我国已在南海实现深海油气年产量超2000万吨油当量,直接减少了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石油进口支出。
![]()
更关键的是,通过对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构建了“陆上+海上+可再生能源”的多元能源供应体系。这种多元布局降低了我国对单一地区能源进口的依赖,更让我国在国际能源格局变化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将能源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
陆地“尖兵”打破垄断
守护能源与产业安全
在能源领域,核心装备的技术自主权直接关系到产业安全与发展主动权,而连续低温弹丸注入系统,正是此前被少数发达国家“紧抓不放”的关键装备之一。
连续低温弹丸注入系统是利用低温技术将氢的同位素气体冷凝为固态冰丸,并加速注入到等离子体中的加料技术。
![]()
这种系统主要应用于核电和石油开采两大核心场景。以核电领域为例,发展核电的过程中,可控核聚变是“必经之路”,可这条道路布满荆棘,如何把燃料高效注入等离子体是摆在面前的难题,而低温弹丸注入技术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金钥匙。
长期以来,全球仅美国和俄罗斯掌握该系统的核心技术,我国能源企业若要使用,不仅要支付高昂的“技术溢价”,还需面对一系列限制。
![]()
如果系统出现故障,只能依赖国外团队进行研究。这种“花钱买不来技术,维修看人家脸色”的困境,长期制约着我国能源产业的自主发展。
我国科研团队历经多年,自主研发的连续低温弹丸注入系统,在注入精度、低温控制、稳定性等方面实现突破,彻底打破国外垄断,让我国在能源核心装备领域不再 “受制于人”。
![]()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花费时间来攻关这一技术呢?
核聚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煤炭、石油不同,核聚变不但能够释放出大量能量,而且不会产生温室气体,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能源结构从“化石能源主导”向“清洁能源主导”转型,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
空中“后勤”为航空航天事业
插上“稳定之翼”
提到氦气,不少人可能会感到陌生,它不像氧气那样离我们如此之近,多数时候都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以至于很多人对它的用途一头雾水。
最近,天然气提氦技术的突破掀起不小波澜,让这种“低调气体”一下子成为焦点,引发热议。
![]()
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突破这一核心技术呢?
氦气看似不起眼,却是医疗、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的“隐形支柱”,但我国氦气储存量极低,自身资源储备极少,面临着“先天不足”的难题,且氦气产能只有全球的约0.63%,远远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氦气需求。
这就意味着,每年我国都需要从海外进口大量的氦气,这一命脉长期抓在他人手里。
![]()
以航空航天领域为例,氦气是无可替代的“刚需资源”,可用于火箭发动机燃料的储存与输送冷却,防止燃料汽化爆炸。同时,氦气在半导体,深海潜水等领域也是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
深知氦气供应直接牵动医疗、航天等关键领域的命脉,面对“需求激增却高度依赖进口”的紧迫困境,我国科研人员从液化天然气下手,主动寻找破局之路,攻破了天然气提氦的技术难关。
这不仅让我国氦气产能达到新高度,更让我们在关键资源领域迈出了“自主可控”的关键一步,为后续高端产业发展筑牢安全防线。
![]()
更关键的是,天然气提氦还为“航天强国”建设添了一把劲。氦气供应的自主化,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航天产业链条,减少了对国际供应链的依赖。同时,天然气提氦技术涉及的提纯工艺、核心设备制造等技术,还可向其他领域延伸(如医疗、半导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我国从 “航天大国” 向 “航天强国” 迈进奠定坚实基础。
![]()
国际瞩目的背后,是“啃骨头”的坚持
当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南海掀起“蓝色巨浪”、连续低温弹丸注入系统在核电站稳定运行、天然气提氦技术保障“嫦娥”探月任务时,这些大国重器的亮相,不仅国家硬实力的展现,更是在国内外“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强烈反响。
![]()
这些留言的背后,是全民对国家科技进步的由衷认可,更是民族自豪感的集体迸发,不仅如此,大国重器的突破激发了更多人对于科研的向往,形成“崇尚创新,致敬科研”的社会氛围。
![]()
这种从“情感共鸣”到“行动向往”的转变,让大国重器不仅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更成为激发全民创新热情的“精神火种”。
每一件大国重器的亮相,都离不开科研人员“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攻坚。这些科研人员中,有放弃国外高薪回国的技术专家,有坚守一线的青年工程师,也有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
![]()
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注定要经历许多失败,正是他们“不服输,不放弃”的韧劲,让我国在高端装备领域不断实现突破。
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被太多人知晓,但正是这些“幕后英雄”的默默付出,才铸就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让中国智造在全球舞台上闪耀光芒。
![]()
回顾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连续低温弹丸注入系统、天然气提氦技术的突破,它们分别从海洋能源开发、陆地能源装备、航天资源保障三个维度,为我国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科技进步筑起了“防护墙”,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展现了中国智造的硬实力。
![]()
当前,我国在高端装备领域仍有部分细分领域需要突破,未来需继续聚焦核心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培养高端人才,推动大国重器向 “更智能、更绿色、更精密” 方向发展。
相信在创新驱动的引领下,我国将涌现出更多海陆空领域的 “国之利器”,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
不知道您对我国大国重器“百花齐放”的现状有什么想法?欢迎您在评论区与我们交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