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举寺:戍边时光的心灵港湾
贾洪国
在西藏当过兵的人,情愫里会患上一种无法治愈的病,那就是,晚年更加的怀念西藏,怀念那蔚蓝的天,怀念那风雪的山,怀念那冰河的水,还有虔诚的信仰……
![]()
“深山藏古寺,碧溪锁禅房。”从当新兵踏入亚东沟那一刻,噶举寺仿佛带我迈进了边陲风景与信仰交织的画卷,凡尘的纷扰在这里戛然而止,只余空灵的梵音在耳畔萦绕。
噶举寺位于日喀则亚东县驻地以南、下亚东乡仁钦岗村。寺庙东与夏里山相邻,山谷中为亚东河;南与则里拉山口相望,山脚为中、锡之间的峡谷通道。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四周的山峦宛如虔诚的信徒,静静地守护着这方神圣之地。洁白的云朵如同哈达般缠绕在山间,给整个寺庙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微风轻拂,经幡猎猎作响,那是风在诵读着古老的经文,传递着来自天国的祝福。
“噶举”二字听起来有些怪异,“噶”意为佛语,也可以是师长的言教;“举”则是传承之意,合起来译为“口传”。噶举寺便是噶举派的寺庙,这种佛派注重密法的修炼,必须通过口耳相传,因此得名。而在藏传佛教中,第一个实行活佛转世制度的就是噶举派。
执行任务时经常路过噶举寺,在车上走马观花,那古朴的建筑风格犹如一位智慧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亚东边防过去的故事。石墙斑驳,是岁月留下的痕迹;经幡飘扬,似是在与神灵低语。有时我们会停车搞军民共建活动,走进寺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酥油香,那是信仰的味道,纯净而又深沉。墙壁上的壁画色彩鲜艳,描绘着佛教的故事和传说,每一幅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神秘的过往。僧侣们身着红色的僧袍,手持经筒,口中念念有词,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宁静与祥和,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沿着石板路在寺庙内缓缓前行,脚下的石头仿佛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山门外道路两旁的玛尼堆,是信徒们用心堆砌的信仰,每一块石头上都刻满了六字真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神圣的光芒。偶尔有几只飞鸟掠过,清脆的鸣叫声划破了山间的寂静,让人的心灵也随之得到了片刻的宁静。
![]()
噶举寺创建于1747年(藏历第十二绕迥之火虎年),由珠旺仓巴阿达和贡玛丹增尼达主持修建,距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属噶举派寺庙。据说,18世纪初,香巴噶举派僧人珠旺苍巴阿达来到亚东仁钦岗地方,向山主仁岗贡札讨要了一座传说为金亥母(光明天女,为胜乐金刚之妃)自然形成的山,在山的肚脐处一块平台上建了一座小寺,取名“仓札寺”。后由于仁钦岗野兽众多,经常危害牲畜,山主仁岗贡札求教于仓札寺喇嘛丹增尼达,丹增尼达建议在仓札寺下方修建一座大寺庙以镇妖魔。
噶举寺面积为1450平方米(东西长50米,南北宽29米)。四周砌有土坯围墙,高达3米;门在西墙南端。进门为庭院。大殿位于庭院东北部,坐北朝南,面积475平方米(东西长25米,南北宽19米),平面呈“凸”字形。高二层:上层为噶举颇章及活佛住房,“文革”期间被毁,1985年重新修复;下层有门廊、经堂、神殿等建筑。大殿门前有5级石阶,门廊有柱2根,门廊四壁的壁画为1985年重绘,仅在门廊南墙尚保留有1米宽的原壁画;正中绘有释迦牟尼结跏跌坐于莲台上,前立一持杖托钵的弟子,四周则绘释迦牟尼的小型跏趺坐像;壁画下部则彩绘白度母、绿度母和牛头金刚像。
虽占地面积不多,寺内文物却不少,释迦佛唐卡、天王唐卡、四面观音铜像、观音铜铸像等都相当珍贵。昏黄的灯光打在壁画上,神佛形象栩栩如生,仿佛神秘的佛国世界就在眼前。
经过多次修缮后的大殿,供奉有佛像,还有历代活佛的照片,噶举寺已经经历过十一代活佛。正中为经堂,面阔3间,进深3间,中立4柱。经堂后部有1.2米高的须弥座,座上供奉1985年新塑的莲花生大师泥塑像。经堂四壁的壁画亦为1985年重绘,仅西藏墙北部不保留有2米宽的原壁画:正中绘释迦佛跏趺坐像,有头光和背光;其两则各侍立一名持杖托钵弟子,周围为众弟子跏趺坐像;下排为白度母及四大天王像。
在寺庙的角落,经常有藏族老人在虔诚地转经。她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皱纹,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坚定的信仰。她们缓慢而又执着地转动着经筒,每一圈都像是在诉说着对生活的感恩和对未来的期许。看着她们的身影,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内心真正的追求?是否已经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走出大殿,来到寺庙的后院。这里是一片宁静的花园,五颜六色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美好。花园的中央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澈见底,据说这口井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见证了寺庙的兴衰变迁,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信徒。
在噶举寺前,远眺亚东县的墨绿林海和蜿蜒河水,你会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南北落差近2000米,从高寒高原到热带雨林的急剧变化,让人叹为观止。从1747年就开始修建的噶举寺。活佛共传承了十一代,依次是:
第一世活佛,贡玛赃增尼达;
第二世活佛,洽达洛追曲培;
第三世活佛,杰哇次旺罗布;
第四世活佛,欧金阿旺益西;
第五世活佛,阿旺曲札嘉措;
第六世活佛,阿旺曲吉嘉措;
第七世活佛,贡桑曲莫嘉措;
第八世活佛,格桑曲莫嘉措;
第九世活佛,土登维丹;
第十世活佛,桑吉嘉措;
第十一世活佛,西绕登增。
![]()
噶举寺在第八世活佛,格桑曲莫嘉措时期最为兴盛,修行喇嘛有50多位。下辖分寺众多,其中有6个在境外:在印度噶伦堡附近的有噶举贡巴、白栋贡巴、德吉林贡巴;在锡金的在邦嘎夏林、日拉贡巴;在不丹的有当塔贡巴。从这里翻过山就是巴夏国门了,再过去就是印度噶伦堡,经常有印度人过来朝拜。寺庙也带有一些低海拔地区的特点,跟后藏地区寺院风格有些差异。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噶举寺,给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新西藏的发展进程中,噶举寺所在的亚东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茶马古道驿站,如今已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边境城镇。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修建了公路和旅游设施,让更多的人能够来到这里感受它的魅力。亚东县以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着游客,而噶举寺则是其中的重要景点之一。寺庙周边的藏族新村在政府的补贴下建设得焕然一新,藏民们通过经营民宿等方式参与到旅游业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噶举寺也与新西藏的发展同步,见证了西藏在宗教文化保护方面的努力,也感受到了新西藏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上的巨大进步。这座古老的寺庙,在新时代中继续散发着它的魅力,成为了宗教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的交汇点。无论是对于当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噶举寺都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感受的地方。
噶举寺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更是新西藏发展的缩影。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也展现了新时代的繁荣。无论是对宗教文化的追寻,还是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噶举寺都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地方。
![]()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贾洪国:1968 年生人,西藏军旅五年,双流县报记者十年。出版有个人文学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迹 》 《 风兮雨兮》。近年来,主要精力用于采写《寻访战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军旅宥坐——寻访战友故事集》两册,50万字已汇编成书。因为“人在变老,军旅的记忆却永葆青春!”把文字当成爱好经营,把生活当成诗意品味,一念花开,一念云起,在时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岁月漫漫的尘埃。
![]()
作者:贾洪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