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猪倌在军旅中淬炼
——读梁有劳《文书兼任饲养员》
吴云立
在浩如烟海的军旅文学中,宏大的叙事、英雄的赞歌往往占据主流视野。然而,那些扎根于基层连队最平凡岗位的个体记忆,却以其质朴的真实、细腻的情感和坚韧的力量,更为深刻地折射出军人精神的本质与时代的风貌。梁有劳先生的回忆散文《文书兼任饲养员》,正是这样一篇佳作。它以其独特的“文书”与“猪倌”双重身份交织的叙事视角,将读者带入上世纪七十年代雪域高原的连队日常生活,通过“我”在特殊年代、特殊环境下的心路历程与工作实践,生动展现了一名普通士兵如何在平凡的坚守与跨越角色的历练中,完成精神的淬炼与人格的升华。本文将从“雪域老兵吧”作为精神家园的意义、军人天职的深刻内涵、“文书”与“猪倌”双重角色的评论鉴赏以及军人军魂的时代价值四个层面,深入解读这篇作品。
![]()
一、雪域老兵吧:退役军人的情感高地与精神领地
文章开篇即点明其载体——“雪域老兵吧”,并称之为“雪域退役军人的情感高地和精神领地,欢迎老兵归队”。这并非简单的栏目介绍,而是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基调与归属意识。“雪域老兵吧”作为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其意义远超越技术平台,它构筑了一个跨越时空的“记忆共同体”。在这里,散落在天南地北的老兵们,通过文字、图片和共同的经历,重新连接起那段与青春、奋斗、奉献紧密相连的雪域岁月。它是一座情感的“回声壁”,让曾经的呐喊、欢笑、汗水与思念得以共鸣;它是一方精神的“栖息地”,为历经沧桑的灵魂提供慰藉与认同。
梁有劳的这篇回忆,正是投向这个“情感高地”的一颗充满分量的石子。他的叙述,不仅仅是个体经历的追溯,更是对那个集体主义年代、对那群共同战斗生活的战友的深情呼唤。文中提到的超短波塔台、场站政治处、通信队、副队长徐柏良、新兵钟明甫……这些具体的人与物,构成了“雪域老兵吧”里共同的文化符号,极易引发同期老兵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振。作者笔下那个为生猪存栏量发愁的夜晚,那个全队放开肚皮吃肉的元旦,这些鲜活的细节,正是“精神领地”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们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让崇高的精神落地生根。因此,鉴赏此文,必须将其置于“雪域老兵吧”这一特定的情感场域中,理解其作为集体记忆书写的一部分,是如何参与构建并丰富着退役军人的精神世界的。它提醒我们,军旅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凝聚人心,传承那份历久弥坚的情谊与信念。
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在波折中诠释忠诚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句耳熟能详的准则,在梁有劳的叙述中,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在具体的个人境遇与内心挣扎中得到了真切而深刻的诠释。
文章伊始,作者便坦诚地描绘了内心的波澜:“那个无眠之夜,翻了多少次身,只有床板知道。”从场站政治处回到连队,经历“与大学失之交臂”的遗憾,面对“回到队里遭到的猜疑”,其心情之复杂、之低落可想而知。然而,正是在这种个人理想受挫、外界环境带来压力的时刻,军人“服从”的本色得以凸显。这种“服从”,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经过理性思考与情感斗争后的主动选择。他感受到“首长们的关心,信任,支持和呵护”,在痛楚中体味到温暖,进而激发起内心的责任感:“挺起身,不消沉,不能经不起考验,不能放弃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努力。”这是对组织安排的服从,更是对军人职责的服从,是对逆境的一种昂然挺立。
随后,当连队为寻找饲养员人选发愁时,作者再次展现了“服从”的更高境界——主动请缨。在分析了连队情况,“真没找出个合适的人来”之后,他主动对副队长说:“如果信得过的话,我来试试!”这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意味着要在已经繁重的文书工作之上,再叠加一份陌生且辛苦的体力劳动。面对副队长的犹豫,他坚持“我呀”、“插空儿的事”,最终说服领导,一肩挑起了两副重担。这一举动,超越了简单的命令服从,体现的是一种“顾全大局、主动担当”的精神。它源于对连队集体利益的高度认同,源于“男人嘛,吐口唾沫就是钉”的信诺与担当。从因外界变动而内心挣扎,到为集体需要主动分担,梁有劳的军旅片段清晰地表明,“服从命令”的天职,其核心在于对组织的忠诚、对集体的热爱以及对职责的敬畏,它要求军人在任何岗位、任何境遇下,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并竭尽全力发光发热。
![]()
三、文书与猪倌:平凡岗位的双重淬炼
“文书”与“饲养员”(猪倌)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角色,在作者身上实现了奇妙的统一。这一部分是全篇的精髓,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细致鉴赏。
1.角色反差与价值统一:文书,是连队的“笔杆子”,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工作性质偏重脑力,涉及总结报告、通讯报道等,相对“体面”;而饲养员,则是典型的体力劳动者,与猪、饲料、猪圈打交道,环境脏累,在传统观念中或许被视为“卑微”的工作。作者同时承担这两项职责,巨大的反差本身就构成了强烈的叙事张力。然而,在军队这个特殊的集体中,这种反差恰恰揭示了革命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的真谛。无论是舞文弄墨,还是清扫猪圈,其最终目的都统一于“提高部队战斗力,保障官兵生活”这一根本目标。文书工作服务于连队的组织建设与思想建设,养猪生产则直接关系到“连队每个月必须宰杀一头猪,用于改善官兵生活”的后勤保障条例,关乎官兵的身体健康和士气。作者通过自己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岗位虽异,目标同归”的深刻道理。
2.知识分子的务实精神与学习能力:作者显然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曾有机会上大学,与副队长互学数理、英语),但他并未因此而轻视养猪这项“粗活”。相反,他展现出极强的务实精神和学习能力:“不会就学。我找有关养猪的书来看,一边喂养一边学习改进操作。”他将养猪视为一门学问,研究“猪的习性”、“猪的脾气”、“猪的语言”,甚至学习成为“猪医生”,应对猪的“伤风感冒”、“跑肚拉稀”。这种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认知的态度,是那个年代知识青年投身部队建设的一个缩影。他从“听见猪哼哼都很少”到精通养猪之道,并成功为连队母猪配种、增产,最终使连队养猪生产受表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学习,体现了军人面对新任务、新挑战时必备的适应能力和钻研精神。
3.细节描写的感染力与精神升华:文章对养猪工作的描写具体而生动:“天不亮就起床给猪熬食”,“上午要给猪圈打扫卫生”,“晩上要给猪舍放下帘子(西藏夜晚很冷,尤其是冬天,猪冻着了不长肉)防冻”。这些细节不仅真实再现了饲养员工作的艰辛与繁琐,更烘托出主人公的吃苦耐劳和极端负责。最富有戏剧性和成就感的细节,莫过于通过科学配种,使连队生猪存栏量达标,元旦宰杀净肉五百六十二斤,“全队官兵享受了放开肚皮吃肉的快乐”。这一成果,极大地提升了主人公的自我价值感和集体荣誉感。因此,春节前获得连队“嘉奖”并光荣入党,便是水到渠成的精神升华。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文书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他甘当“猪倌”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最高褒奖。双重身份的历练,使他不仅在业务能力上得到拓展,更在思想境界上完成了飞跃。
4.亦师亦友的战友情谊:文中与副队长徐柏良“互为师生”的关系,是军旅生活中温暖的一笔。白天是上下级,夜晚是互帮互学的师生,这种超越了等级界限的纯粹情谊,丰富了军营生活的情感维度,也促进了双方的共同进步。徐副队长为生猪存栏发愁、事后“高兴得嘴都合不拢”的描写,则展现了基层军官与士兵同甘共苦、心系连队建设的形象,使人物更加丰满,情感更加真挚。
四、军人军魂的意义:超越时代的价值启示
梁有劳的经历,虽然带有特定的时代印记,但其蕴含的军人军魂的意义,却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首先,它体现了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无论岗位是“文”是“武”,是“中心”还是“边缘”,都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其次,它彰显了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品格。在个人意愿与组织需要发生矛盾时,能以集体利益为重;在集体遇到困难时,能主动挺身而出。这种“舍小我、顾大我”的胸怀,是军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源泉,也是社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重要品质。
再次,它展示了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顽强意志。雪域高原自然条件艰苦,文书和饲养员的工作叠加更是繁重,但作者从未抱怨,而是以“振作精神,做迎风顶浪向前的男子汉”自勉,并在学习、工作以及与战友的交往中找到乐趣(“我们乐此不彼”)。这种在艰难环境中保持昂扬斗志的精神,永远值得珍视。
最后,它揭示了在实践历练中成长成才的普遍规律。军旅生涯的淬炼,尤其是像这样跨越不同性质岗位的锻炼,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它培养了人的适应性、坚韧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中提到作者后来被选去学习航行调度这一“岗位重要,责任重大”的新工作,也暗示了其在文书和饲养员岗位上的优秀表现,为承担更重要的任务奠定了基础。
《文书兼任饲养员》一文,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感人的细节和深刻的精神内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特定历史时期雪域高原士兵的成长画卷。梁有劳先生以“文书”和“猪倌”的双重身份,在平凡的岗位上经历了困惑、选择、奋斗与收获,最终实现了精神的淬炼与人生的升华。这篇回忆不仅是对个人青春岁月的深情致敬,是对战友深情的温暖回溯,更是对以服从、担当、奉献、奋斗为核心的军人军魂的有力诠释。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军魂,并非诞生于轰轰烈烈的战场,更孕育于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之中,孕育于每一次面对困难时的勇毅抉择之中。在“雪域老兵吧”这个精神领地中,这样的故事将继续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坚守本职,砥砺前行。而文章结尾留下的悬念——“这次调动,差点让我的军旅生涯夭折”,则预示着更丰富的故事与更深层的思考,引人无限期待。
![]()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吴云立:高级教师,中国通俗文艺协会会员,西双版纳作协音舞协会会员,云南省评论家协会会员,西双版纳评论家协会顾问,《百姓作家》副主编。在全国多种报刊和知名平台发表文艺评论和文艺作品。
![]()
作者:吴云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