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号,中国商务部直接亮明态度了,强烈抗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最新出口管制措施,还催着日方赶紧停手,别再把中国企业往“最终用户名单”里加了。
![]()
这事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早在2025年2月,日本就已经把42家中国实体列进管制清单,现在倒好,又新增了一批中国企业,只移出2家,这明显是把双方在高科技领域的矛盾往更激烈了推。
日本这次更新的“最终用户清单”也快生效了,10月9日就开始执行,修订之后的名单覆盖了15个国家和地区的835个机构,比之前多了87个实体。
![]()
中国被新增进去的企业,基本都集中在半导体制造和AI算法开发这些领域,这就意味着,这些企业想从日本拿高性能半导体制造设备、精密测量仪器,还有相关技术,会变得特别难。
本来想觉得这只是日本单方面的动作,但后来发现,这背后跟美国的科技封锁政策根本脱不了关系,日本就是在配合美国的步调。
日本这波管制:一边帮美国站队,一边自家企业先受伤
日本搞出口管制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23年3月,就对23种半导体制造设备设了限制,像薄膜设备、蚀刻设备这些关键工具都在里面,这么做的直接影响是,中国企业想搞7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芯片,难度一下子大了很多。
![]()
日本这么干,最先疼的其实是自己家的企业,东京电子、SCREEN控股这些日本半导体设备厂商,中国市场的销售占比一直不低,管制措施一出来,这些企业的营收直接受影响。
东京电子,2025财年的营业利润预期都下调了,股价还曾单日暴跌过,这操作看着挺矛盾的,日本一边跟着美国讲“经济安全”,一边又得牺牲自家企业的利益,怕不是没算清楚这笔账?
2024年年初那几个月,日本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还同比涨了不少,但大多是中端设备,这说明日本也不敢把路完全堵死,毕竟中国市场对他们太重要了。
![]()
这样来看,日本现在就是夹在中间,既想当好美国的盟友,又舍不得中国市场的蛋糕,这种矛盾让他们的对华政策变得特别拧巴,又想合作又要防范,属实难办。
中方这边虽然抗议得挺强硬,但也没把话说死
声明里特意提了“欢迎日方将2家中国企业从名单中除名”,还说“愿与日方加强沟通,推动更多中国企业移出名单”,并非明智之举,真要是全面对抗,中日经贸这么深的融合度,双方都得付出大代价。
![]()
更何况,咱们现在在半导体产业链上游,比如一些关键材料和设备上,短期内还得依赖日本企业,所以先通过对话找突破口,其实是挺务实的选择。
中国破局:不只是协商,自主创新才是真底气
当然,光靠协商肯定不够,中国早就在找应对的办法了,这几年对半导体产业的投资力度一直在加大,靠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这些平台,本土企业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越来越多。
就拿中芯国际来说,他们的5纳米DUV多重曝光技术,良率已经提上来了,2025年底还打算小批量试产,上海微电子也推出了能覆盖28纳米制程的光刻机,算是把终端设备的空白补上了一块。
![]()
搞不清有些人总觉得中国只能被动挨卡,其实咱们早就开始找更多技术来源了,跟荷兰ASML、韩国的一些企业合作也在加强,阿斯麦的DUV光刻机在咱们这边的市场份额都涨了不少。
这表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肯定不行,多找几个合作方,才能慢慢摆脱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中日之间的这波出口管制争端,就是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美国想主导对华科技封锁,把全球高科技供应链拆成一个个小区域,以前那种靠成本效率的国际分工,现在都在往“经济安全”优先的方向变。
![]()
但这么搞真的好吗?全球产业链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行拆分开来,最后可能大家的发展都得慢下来,中日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他们在高科技领域的走向,会直接影响全球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
日方要是一直抱着管制不放,不仅会耽误中国的技术进步,自己家的企业也得继续受损失,中方这边,一边通过协商争取空间,一边靠自主创新攒底气,这条路虽然慢,但走得稳。
最后想说的是,现在的全球科技环境,真不是靠封锁就能解决问题的。
中日双方与其在技术上互相卡脖子,不如找些能合作的点,比如在半导体材料的研发上、在AI的民用领域上,说不定能实现共赢,全球科技发展,还是得回归开放创新的路子,总搞“脱钩断链”,怕是对谁都没好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