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帽椅,这一独特的椅子造型,其历史可追溯至魏晋时期。在敦煌285窟的西魏壁画中,我们便能看到其身影,那时它被尊为神的坐具,彰显着尊贵与权威。随着历史的流转,至五代南唐画家王其翰的《勘书图》中,所描绘的人物坐椅已与明式官帽椅的造型高度契合,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承。
![]()
01
官帽椅的历史演变
- 起源与发展
官帽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在敦煌壁画和南唐作品中皆有出现,其形制受到宋代官员帽子的启发。唐代,随着国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转变,使得“椅”这一称谓逐渐形成并广泛使用。椅子因此从床的品类中独立出来,成为古典家具的重要一支。而官帽椅的形制灵感,则源于宋代官员的官帽。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据史料记载,赵匡胤为防官员在朝堂上私语,巧妙地在纱帽后加装帽翅,并规定朝臣必须佩戴。如此,官员们因帽翅之碍,只能正视君王,不得左右顾盼。官帽椅的设计者从中汲取灵感,将搭脑设计成帽翅状,以此纪念这一历史变革。
经过宋、元两代的持续改进,家具在明朝迎来了“精器时代”,官帽椅的形制也在此时期最终确立。其优雅简约的造型,使得官帽椅成为明式家具的典范之作。明式家具注重线条流畅,轻雕绘,更强调家具的灵动与气质,从而使得官帽椅这一“象形”坐具得以华丽转身,成为明式审美的象征。
![]()
- 明清时期的变迁
在众多学者和收藏家眼中,官帽椅不仅是最能体现明式家具特色的古典坐具,更因其清隽外形和流畅线条而备受推崇。此外,明式官帽椅还巧妙地结合了人体结构,既简约庄重又不失舒适性,实现了外观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然而,随着清代的到来,由于统治阶级的审美追求与中原汉文化有所差异,官帽椅的形制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清朝则重视华丽装饰,展示贵族地位。“文人家具”逐渐转变为“贵族家具”。具体而言,清代的官帽椅取消了明式官帽椅的背倾角和坐倾角,以笔直肃穆的90度直线设计替代,使得坐者只能正襟危坐。同时,清代官帽椅在装饰上也更加华丽,采用镶嵌、雕刻、彩绘等多种工艺,呈现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质。
![]()
02
官帽椅的命名与分类
- 命名由来
官帽椅这一名称源于其形似古代官员帽子,分南、北官帽椅,各有独特造型与风格。南官帽椅是对“四出头官帽椅”的改进,其显著特征是搭脑和扶手均不外露,而是向下弯曲,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北官帽椅的诞生与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事实上,大同华严寺所藏的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的四出头扶手椅,尽管当时并未明确命名为官帽椅,但其造型已充分展现了四出头官帽椅的雏形。
![]()
- 南北官帽椅的风格
官帽椅主要分为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两大类。北官帽椅浑厚有力,南官帽椅精致优雅,多讲究曲线与流畅。四出头官帽椅以其独特的造型著称,其搭脑与扶手的两端均向外探出一个头,呈现出一种雄壮而有力的姿态。这种设计风格在北方的家具中尤为常见,因此被称为“北官帽椅”。相较之下,南官帽椅则更显精致与优雅。其搭脑和扶手设计得较为内敛,向下弯曲而不外露,更显得线条流畅、造型别致。
![]()
03
官帽椅的设计与价值
- 设计特点与功能
官帽椅设计符合人体功能学,详细考量线条与比例以优化舒适性。其优雅简约的造型,使得官帽椅成为明式家具的典范之作。此外,明式官帽椅还巧妙地结合了人体结构,既简约庄重又不失舒适性,实现了外观与功能的和谐统一。在众多学者和收藏家眼中,官帽椅不仅是最能体现明式家具特色的古典坐具,更因其清隽外形和流畅线条而备受推崇。
![]()
- 价值与摆放艺术
官帽椅的价值我们发现,通常“北官”的造价要高于“南官”。这种差异主要归因于南北两地不同的制作风格,从而在形制和用料上产生了显著的区别。官帽椅价格因材料与工艺而异,适合摆放在各种环境中,并体现中国文化内涵。官帽椅,凭借其高大、简约且线条流畅的特点,无论是在庄重的厅堂,还是在宜人的花园户外,都以其独特的舒适度和优雅设计,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座椅选择。其设计巧妙,不仅让人坐得惬意,更能与四周的美景和谐相融,堪称中国传统坐具中的典范。
*文章来源网络 ,图片红桥红 ! 任何涉及版权权益问题请事先留言或加好友告知,红桥红第一时间说明或删除并赔付版权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