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包》这本书可谓是一次“奇迹书写”,它是一位只会写自己名字的苗族女性——阿包的自传。她靠着手机语音转文字的功能,记录了自己从贵州深山到城市底层,从被拐卖到自我救赎的坎坷一生。她让我们认识到,在文学的海洋中,有些故事不需要华丽的修辞,凭着真实的力量,就足以震撼人心。
![]()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不到愤世嫉俗,而是会深刻地体会到,有一股顽强的生命力在字里行间生长。这本书不仅是她个人的生命史,更是一曲底层女性在时代洪流中坚强生存的悲歌,也是科技与人性交织下,一次曲折艰难的文学创作。
阿包的汉族名字是李玉春,她的苗族本名叫“包里给”,这个名字来源于金樱子,一种在贵州漫山遍野生长的长满刺的植物。虽然自己的命运荆棘密布,但阿包就像金樱子一样,在遭遇风吹雨打甚至被拔掉之后,还能重新扎根,坚强地活下去。
![]()
小时候的阿包,家里有六个人,有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还有她和妹妹。她的妈妈因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阿包的童年也变得格外艰辛。到了18岁左右,阿包来到了贵阳打工,在这里经一个老乡介绍,她认识了大她18岁的赵兴彪。懵懂无知的阿包,没多久就成了“老赵”的妻子。阿包总是努力在找活做,却因此被人贩子拐骗,送到了遥远的河北。她找到机会逃了出来,千辛万苦辗转多次回到家里,却得知老赵的前妻住到了她和老赵的家里。好在老赵也自觉亏欠,最终劝走了前妻,选择和阿包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后来,阿包在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找到一份保洁员的工作,同时又给人家做家政工作。她曾反复多次从医院离职又回去,命运就像被石子激起的涟漪一样,总是给她带来不平静的涤荡。她经历了哥哥和老赵得病去世的连串不幸,还经历了电信诈骗,到了50岁的年纪,阿包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积极信念。最后,阿包选择了和一位名叫潘年英的大学教授一起生活,正是这位“潘哥”帮助阿包完成了这本书的创作,他评价《阿包》这本书是“中国低端人口命运的个人叙事,其真实性与冲击力不亚于一部人类学田野志。”
![]()
《阿包》出版后引发了广泛关注,《新京报》评价《阿包》“以微观个人史折射大时代变迁”,并入选2024年“年度非虚构作品”。这本书的可贵,在于它用一位普通女性“不完美的真实”,揭示了被主流叙事忽视的底层生存图景,并赋予苦难以尊严。在作者对自己崎岖人生路的朴实讲述中,我们很容易为所有身处逆境者提供一份精神参照:面对生活重压,善良与坚韧,将是对抗命运最有力的方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