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社保领域的讨论里,郑秉文教授的观点总被反复提起。他说延迟退休能减缓养老金缺口,测算过每延一年减200亿缺口。
![]()
这账从制度可持续性看,有道理——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20%,支付压力大。可问题来了: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能一样对待吗?
建筑工、制造业工人,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强制延退是负担。更现实的是,部分50多岁职工面临“想干没岗位”,延退政策咋落地?2024年“中国经济圆桌会”提的弹性退休,倒更接地气。
不同行业、不同身体条件自己选,既发挥价值又保权益,比一刀切强。
再看养老金公平性,他说城乡差距因制度不同,靠发展经济和财政。这话说对了一半——2025年中央补了4000多亿,农村养老金涨了一倍。
但光补钱不够,农民工城里交职工社保,返乡转居民社保,待遇差太多。要是能优化衔接规则,缴费年限折算合理,公平性才更“有效”。
还有企业缴费率,他提过70%的说法,可现在情况变了。
2019年降费后,养老单位缴费从20%降到16%,2024年平均缴费率33%。
企业现在愁的不是降费率,是缴费和待遇不匹配,员工参保积极性受影响。政策讨论该转方向了,从“降不降”到“咋分配”,让缴费更有价值。
郑教授关注可持续性和公平性,这确实是社保改革的关键。
但社保是民生政策,得算“经济账”,更得算“民生账”。个人觉得,政策得平衡三个点:可持续和包容,制度差异和衔接,数据时效和需求。弹性退休得考虑群体差异,不能让体力劳动者吃亏,这是2024年官方的逻辑。
![]()
城乡制度差异别固化,衔接规则完善了,流动时待遇才不受损,比补钱长效。
数据得用最新的,企业负担轻了,讨论得聚焦待遇公平、衔接顺畅这些新问题。我是社保民生观察员老周,每天拆解政策里的民生逻辑,帮大家读懂社保门道。
政策完善是“实践-讨论-优化”的循环,教授观点是思考起点,现实补充让方向更清。
你对延迟退休、养老金公平性有啥实际感受?
评论区聊聊。以上分析仅代表个人视角,具体政策以官方发布为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