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 建
读初中那阵子,就开始喜欢蒋大为的歌声,不仅喜欢他所唱过的歌曲,更喜欢他的民族唱法。他那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却又能突出“科学发声”的演唱风格,饱满、浑厚、高亢、有力,给那个纯净、安详的时代留下了无限美好的回忆。应该说,蒋大为当红那些年所演唱的中国民歌(包括在他出道之前,就已经被中国人民争相传唱的那些民族歌曲),其旋律和内涵注定在中国民族音乐史上属“巅峰之作”,无论是那些老一辈歌唱家的演唱水准,还是歌曲本身所达到的艺术高度,都是现代的各路“音乐家”很难望其项背的。经典就是经典,好的歌曲不管在哪个时代,只要“用心唱起来”,抑或“用心听起来”,都能使人心潮澎湃、温暖安详,甚而热泪盈眶。
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蒋大为时代的歌曲大多催人奋进,听起来总能让人心性愉悦,有朝气蓬勃、无限自豪的感觉。“那个年代家家门不闭户,有人情味,生活上也没什么压力,人们教育子女往往离不开‘要认真学习,向华罗庚和陈景润那样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社会充满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直和仗义。”这是一个作家对七八十年代的回忆文字。而今,物质化潮流的泛滥,让人民的“内心”和“外在”严重背离。
![]()
学者刘再复先生在答《重庆青年报》记者冯建龙的一篇文章里说到:“……产生背离现象的社会根源恰恰是社会的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结果(代价)。这就是李泽厚先生在《告别革命》中强调的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的二律背反,即历史在前行中物质生产与消费大规模地发展,与此同时人也日益被自己所制造的财富、权势和花花世界所统治所主宰,这就叫做异化。”看来,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尚需人民在不自觉中付出“被异化”的惨痛代价,好在不少有识之士纷纷捧起了庄子的书籍,想从他那“不为物役”的思想主张里找到些应对的办法。
如果说,人类早已被物质大潮所吞没、所异化,那么我们的民族音乐、我们的中国唱法,有没有同时被“异化”的现实危险?诸君请看,如今各大电视台的唱歌选秀节目中,凡是唱得越西洋、越欧美、越另类、越夸张,越能多绕几个弯、多变几个腔,也就越能让前卫的“导师”们抓狂发疯,热情肯定。那场面,真能让中国的民歌手们深为不能搞“西洋唱法”而大为遗憾。或许,音乐就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一个个被“异化”的心灵,在没有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来感化他(她)之前,或许只能找些替代品来填斥空虚,投掷不满,宣泄躁动。
![]()
所以,我又想到了蒋大为。他在青歌赛的评委席上,郑重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中国名族声乐要科学化,绝不是西洋化,这是“中国唱法”的根本。可是,现在的中国年轻人,有几个能喜欢自己的民族声乐呢,又有几个发了大财的歌星们能把目光移向民族唱法呢?现在的各路词曲家,大概是为了迎合时代,总能不失时机地推出一大把歌曲,歌唱家们也跟着唱得十分卖劲儿,可是唱完也就销声匿迹了。有几首歌曲能迅速传播以至于人人哼唱?这种现状可归结为词曲家的“不接地气”,所以当然无助于“中国唱法”的传播和挖掘了。也许有人会说:艺术不分国界。所以“唱法”也就自然没有国界。于是,年轻人喜欢西洋唱法,喜欢欧美流行音乐,也是理所应当。民族唱法本来就不受年轻人的欢迎,何必去关注、去强调?倘照此逻辑,京剧本不该抢救了,各地方剧种也不必保护了,凡不受年轻人欢迎的种种唱法,大可一枪毙命,不必啰嗦。然而,荀子有言:“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年轻人是祖国的现在和未来,倘若他们的灵魂深处,填充的都是外来文化,那么“龙的图腾”恐怕迟早都要更换为“自由女神”了。吸收外来文化,并非要以牺牲本民族优秀文化为代价。如果我们因为精通英语,就要放弃汉语和汉字,那么常常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华夏五千年”,只能是个“传说”或者“杜撰”。
呼唤“中国唱法”在中国的声乐界扎根,且能枝繁叶茂。更呼唤中国的年轻人都来了解“中国唱法”、热爱“中国唱法”,并对之予以推广和传播。让“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骏马奔驰保边疆”等脍炙人口的旋律再度响彻中华大地吧!它们仍就贴近我们的时代脉搏,永远流行而时尚。
(作者介绍:谷建,著名散文家、杂文家、评论家。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安徽芜湖入伍至北京空军,后成长为军事记者、军旅作家。多篇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在全国、全军获奖。散文代表作品有《心雕》《感动》《深秋,那金色的阳光》《笛声依约芦花里》《有一种精神叫执着》《野马何时归来》;军事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笑傲长天》《追寻红格尔》《大江边,那夺目的桔红色》《他,挺立在智慧高地》《大山一样的承诺》《责任》《铁拳,这样铸就》。转业后一度转向杂文领域的创作活动,著有杂文集《生命的本真》,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纪律监察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发表多篇杂文作品。代表作品有《闻道之思》《防止公仆变“老爷”》《生命的本真》《你吃的是什么》《识破“两面人”》《大炮的威力》《但愿“窦娥”不再“冤”》,其中《防止公仆变“老爷”》被收入国考教材,《闻道之思》荣获第五届长征文艺奖(全军最高文艺奖),另有多篇杂文被国家级文集收录,并被省市杂文刊物列为“佳作欣赏”,向读者力荐。)
——本文转自2017版《生命的本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