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1
译文
內翰王禹偁,字元之,是济州钜野人。出身农民,家里世代务农。他九岁就能够作诗了。当时担任州从事的毕士安非常赏识他。
王禹偁长大以后,文章写的更好了,名声更盛了。终于在太平兴国八年考中了进士。经过相府的考核,被任命为右拾遗、直史馆。
后来因为契丹在边境搞事情,他建议和谈,深受太宗皇帝的赏识,也被再像赵普器重。
景德年间,朝廷最终采纳他的建议,和北方议和。
他和夏侯嘉正、罗处约、杜镐一同校对三史,纠正了很多错误,升任左司谏,知制诰。
王禹偁为了被诬告的徐铉辩解,被贬谪为商州团练副使。不久又重新被召回翰林院担任学士。
孝章皇后去世,灵柩暂时纺织在以前燕国长公主的府邸。群臣都不服丧。王禹偁说:“孝章皇后曾经母仪天下,应该按照礼仪举行葬礼。”然后就以诽谤的罪名被贬谪到滁州。
真宗皇帝即位以后,因为他的直谏,被任命为知制诰。
咸平初年,主持编修了《太祖实录》。因为和宰相的政见不合,再次以诽谤罪被贬谪到黄州。后来调任到蕲州,死在了任上。
02
原文
王内翰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农家,九岁为歌诗,毕士安作州从事,亟称之。
长益能文,有场屋声,登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第。召试相府,擢右拾遗、直史馆。
因北戎犯边,献书建和议,太宗赏之,宰相赵普尤加器重。
至景德间,卒用其议,与虏通好。
又与夏侯嘉正、罗处约、杜镐同校三史,多所是正,进左司谏,知制诰。
因论徐铉为人诬告,内翰辨其非罪,责商州团练副使。寻召入翰林为学士。
孝章皇后上仙,诏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为服,内翰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罪以谤,谪知滁州。
真宗即位,以直言应诏,召为知制诰。
咸平初,修《太祖实录》,与宰相论不合,又以谤谪知黄州。移蕲州,死于官。
03
王内翰禹偁(cheng,一声,撑):即王禹偁,北宋官员,文学家。这位爷确实是敢说话,所以两次因为诽谤被外放,颇有些知识分子的风骨。
徐铉:五代十国时南唐官员,南唐归降北宋以后,徐铉被任命为散骑常侍,所以徐铉也被称为“徐骑省”。他是当时最具盛名的文学家。
孝章皇后:赵匡胤的第三位皇后,也是最后一位皇后。赵匡胤去世的时候她才二十五岁。
04
这一篇主要提及了孝章皇后的丧礼问题。
赵光义对孝章皇后的态度就让人不得不怀疑所谓的“斧声烛影”并非是空穴来风。
孝章皇后虽然年轻,但是也是赵光义的亲嫂子。赵光义对这个亲嫂子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他不愿意为这个年轻的嫂子服丧,也不允许大臣们服丧。还没有举行合适的葬礼,没有让其与赵匡胤合葬。
整体上来说,大家普遍认为这是赵光义对哥哥赵匡胤这枝子的刻意打压。
在我看来,赵光义本身不想给年轻的嫂子服丧我能理解。但是却不让大臣服丧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更不消说这王禹偁只是为皇后说了这么公道话居然就被贬谪了。
然后再说徐铉被诬告的事。
徐铉被诬告参与赵廷美谋反。王禹偁为徐铉仗义执言,然后就被贬谪了。徐铉也被贬谪死在贬地。
整体上来说,赵光义被编排算得上是咎由自取。事办得实在是太丑陋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