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美国国防部在一份例行报告中再次提到一个“老面孔”——中国歼-11战斗机。这款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战机,在过去几年里频频出现在中美空中交锋的第一线,尤其是在南海与东海。
从2021年底至2025年中期,美军统计到中方拦截行动超过180次,其中七成以上由歼-11执行。美方表示困惑:为什么不是歼-20?为什么不是歼-16?为什么总是这款已经服役多年的“老家伙”?中国为何频繁派出歼-11执行拦截任务?这种“老旧”的装备,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战略考量?
![]()
2022年12月21日,一架美军RC-135侦察机在南海国际空域活动,中国海军一架歼-11战机迅速升空,贴近至6米内,美军飞行员被迫紧急规避。美方事后称这次拦截“危险且不专业”,但印太司令部公布的视频却显示,歼-11动作精准,飞行稳定,完全掌控节奏。
这并不是个例。2023年2月24日,美军P-8A反潜机在南海上空巡航,CNN记者还搭机“观摩”。结果一架挂载空空导弹的歼-11,从500英尺外伴飞整整一小时,期间保持平行飞行,没有越界动作。
![]()
美媒拍下的画面中,歼-11的机身涂装清晰可见,飞行员冷静自如。这场“无声对峙”传递的,是中国空军在复杂局势中的从容与自信。
2023年10月24日的夜间行动更是惊心动魄。美军B-52战略轰炸机飞越南海,中国歼-11从侧后方迅速接近,一度逼近至不到3米距离,照明弹从274米外释放,美军机组紧急转向。
印太司令部公开视频,画面显示歼-11操作迅猛但克制,精准控制节奏。五角大楼对这次行动表示“高度关注”,但也不得不承认,中国飞行员的技术水平“极高”。
![]()
这类事件在2024年至2025年间并未减少。尤其是2025年初,美军P-8A和E-3预警机多次在中国近海活动,中国空军的回应几乎毫无例外——歼-11起飞,贴身拦截。
太平洋空军司令部提供的数据指出:歼-11在所有拦截事件中的出场率达60%以上。从海南、西沙、福建等基地出动的歼-11,覆盖整个南海乃至第一岛链。
![]()
这种高频率出动,背后显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系统性的部署安排。其实早在2014年,歼-11就登上了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那年8月19日,一架P-8A在南海侦察时,遭遇中国歼-11“桶滚式”拦截,机身不到十米距离,美方称之为“危险动作”,中国国防部则回应“专业且必要”。
这次事件让美军第一次意识到,歼-11不仅数量多,而且灵活、可靠,已成为中国空中拦截的重要力量。到了2023年5月26日,一架RC-135再次在南海上空被歼-11逼近至15米内。
![]()
飞行员操作娴熟,从侧面迅速切入,又快速脱离。美方发布声明说“没有必要靠这么近”,但也未能提出任何实质抗议。
这类行动的背后,其实是中国空军对歼-11极高的信任度。为什么不是歼-20?答案其实很简单。歼-20是中国的隐身战机,是未来制空权的关键资产。频繁出动可能暴露雷达特征、电子设备性能,一旦被美方掌握,将严重影响实战效果。
![]()
歼-16虽然性能先进,但维护成本高,飞行开销大,定位于高强度作战任务,并不适合天天出动。歼-11,航程远、推力强、挂载能力不俗,对付P-8A、RC-135这类慢速目标绰绰有余。飞一次成本也低得多,堪称“经济实用型战斗机”。
更关键的是产量。自1998年开始,歼-11系列总产量超过400架,至今仍有200多架处于现役状态。对比而言,歼-20产量刚过300架,歼-16也不过400架左右。
![]()
数量多,就能承担高频率任务,这也是为什么歼-11频繁出现在南海和东海的主因。除了性能和数量,歼-11的“气动稳态”也是一大优势。它继承了苏-27的布局,即便在强气流下依然保持稳定飞行,贴近拦截时不容易被干扰。
2023年7月,一架加拿大CP-140在东海附近被歼-11盯上,飞行员称“感受到了极强的压迫感”,但并未发生擦碰。歼-11B和新改进型还配备了国产WS-10发动机与数字航电系统,能挂载PL-12导弹,具备中程打击能力。这些配置虽然不如歼-20先进,但在巡逻驱离任务中已经绰绰有余。
![]()
2024年央视播出的纪录片中,还曝光了一次罕见对峙:两架歼-11对上四架F/A-18,火控雷达锁定后,美军战机选择撤退。歼-11在飞行员培养上的价值也不容忽视。许多年轻飞行员从模拟器转入实战,第一款实机就是歼-11。它的操作逻辑清晰、维护简单,非常适合训练和日常任务积累。
在和平时期,这种“老将”不仅是战术工具,更是战略资产。从2022年到2025年,中国空军战斗机年产量稳定在240架左右,新型战机不断入列,但歼-11依旧活跃。这是一种资源配置的体现:把先进机型留给关键场合,把高频任务交给成熟装备。
![]()
美军自己也在做类似的事。F-35虽先进,但飞行成本高,平时巡逻任务更多由F-16承担。歼-11并不是完美的,它没有隐身能力,雷达也不如新型战机灵敏。但这种“不完美”,恰恰让它成为最佳的“消耗型主力”。既能完成任务,又不怕技术泄露。
每次贴近行动,都在无形中消耗美军飞机的结构寿命,增加维修成本。2023年10月,歼-11夜间拦截B-52的行动再次让美方“捏了把汗”。印太司令部称“这是一次极具风险的操作”,但也承认没有发生任何物理接触,说明中方控制得当。
![]()
这类操作越来越成为中国空军的“常态化训练”,不仅是应对,也是实战演练。2025年7月,歼-20与美军F-35在东海相遇,双方保持距离。中国没有选择靠近,而是用歼-11继续日常巡航,让歼-20保持神秘感。
同期,双座歼-20S正式入列,还有更多歼-16加入南海巡航,歼-11的任务正逐步向新型战机交接。尽管如此,在未来一段时间,歼-11仍将是中美空中博弈的“第一出场者”。它是“够用”的象征,是“节奏掌控”的体现,也是中国空军战略理性的标志。
![]()
就像老工人带新徒弟,歼-11用一次次飞行,把经验传承下去,也为中国空军积蓄着更强大的未来力量。这款来自苏联血统的战机,在中国的手中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它不是过时,而是实用;不是无奈,而是选择。它的频繁出场,本身就是一种战略信号。
中美空中较量还在继续,歼-11仍在飞行。这场博弈的故事,显然还远没有结束。歼-11成了“收拾美军”的主力,不是偶然,而是中国空军深思熟虑的结果。从性能、成本、数量到战略考量,它都是最合适的那一款。未来或许会有新机接棒,但现在,它依然是蓝天上的“老将先锋”。
信息来源:
[1]阅兵场下的歼-11系列战机:“沈霍伊”的理想与现实 观察者网
[2]张冠李戴?美媒发布“解放军歼-11战机”画面,疑似弄错飞机型号 环球网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