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美国正不遗余力地拉拢欧洲盟友,试图构建一个围堵中国的“统一战线”。然而,在布鲁塞尔和华盛顿的喧嚣之下,欧洲大陆并非铁板一块。
有这样三个国家,它们或身处巴尔干半岛,或扼守地中海要冲,或地处中欧腹地,却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不帮美国帮中国”的道路。
它们是塞尔维亚、希腊和匈牙利。
在一个似乎人人都要“选边站队”的时代,他们为何特立独行,坚定地认为一个强大的中国,更符合自身的根本利益?这背后,是血与火的记忆,是雪中送炭的真情,更是着眼未来的战略远见。
一、有一种信任,叫“患难见真情”
对于塞尔维亚而言,与中国的“钢铁友谊”,是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形成的战略选择。
![]()
这份信任的起点,源于一段至今仍在滴血的历史伤疤。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当时的南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野蛮轰炸。战争的洪流不仅摧毁了家园,更播下了几代人仇恨的种子。
一位塞尔维亚历史学家痛心地说,那片曾是塞族文化摇篮的科索沃,在被西方引入所谓“民主”25年后,塞族人与阿族人却“彻底没法交流了”。
![]()
这种被强权肢解的切肤之痛,让塞尔维亚对“主权和领土完整”有着异乎寻常的珍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始终如一的政治立场。在涉及塞尔维亚核心利益的科索沃问题上,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安理会公开会上明确表示,中方尊重塞尔维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理解塞方的合理关切,并支持在安理会第1244号决议框架内解决问题。
![]()
这种“患难见真情”的政治支持,在近年来的军事合作中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当塞尔维亚寻求军队现代化,计划购买俄罗斯的“铠甲-S”防空系统时,再次遭到了美国的恫吓。美国驻西巴尔干半岛特使马修·帕尔默公开警告,此举可能招致美方制裁风险。
既要维护国家安全,又不能得罪霸权,进退维谷之际,塞尔维亚毅然将目光投向了东方。
2025年9月20日,在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的“团结的力量”盛大阅兵式上,答案公之于众。
在超过4.7万名民众的现场欢呼声中,由中国制造的红旗-22和红旗-17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作为塞军的新锐装备,昂然驶过观礼台。现场的塞尔维亚民众激动地对媒体说:“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太令人印象深刻了。”“中国与塞尔维亚是有着钢铁友谊的兄弟国家。”
![]()
从政治支持到军事互信,这段“钢铁友谊”,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利益交换,成为一种基于共同历史遭遇和相互尊重的战略选择。
二、有一种合作,叫“雪中送炭”
如果说塞尔维亚的选择源于政治上的肝胆相照,那么希腊的转向,则始于一次经济上的“雪中送炭”,并在一场跨越地中海的人道救援中得以升华。
世纪之交的希腊,深陷主权债务危机,一度被讥讽为“欧洲的病人”。国家濒临破产,其最大的港口——拥有2500年历史的比雷埃夫斯港,也变得门庭冷落,一片衰败。
![]()
就在此时,中国伸出了合作之手。
2008年,中远集团成功中标,自2009年10月起正式参与比港的运营。西方的媒体和政客,立刻开始了聒噪的表演,大肆渲染“债务陷阱外交”的论调,预言希腊将因此丧失主权。
然而,十多年过去,事实给出了最响亮的回应。在中方的经营下,比雷埃夫斯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从2010年的区区88万标准箱,飙升至超过500万标准箱,一跃成为地中海第一大港,欧洲前五大港之一。这一项目,为希腊间接创造了
1.2万个就业岗位,带动希腊GDP提高了1.56个百分点。
![]()
面对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比雷埃夫斯市市长莫拉里斯在接受专访时,坦然地驳斥了西方的污蔑。他承认,比港的确是中国在欧洲的“桥头堡”,但他紧接着说:“但我并不认为这是负面的,这是好事。”他明确表示,所谓“债务陷阱”的说法,完全无法与比港的现实相提并论。
除了经济上的共赢,两国人民的友谊,还在另一场危机中得到了淬炼。
2011年2月,利比亚局势动荡,中国发起史上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希腊的克里特岛,成为了最关键的中转站,13815名中国公民在此安全过境,顺利回家。
![]()
当时,使馆人手不足,希腊的温州商会组织了40多名华商志愿者登岛支援。他们中最年长的吴曼尔,带着儿子和女婿全家出动。
时年27岁的林欢乐,在接送支援人员的途中遭遇车祸,车头撞瘪,所幸人无大碍,他坚持完成了任务,等11天后回到家中,却发现家里已被洗劫一空。另一位温商吴旭辉,为了护送同胞登机,曾连续工作24小时没有合眼,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酒店时,使馆领导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
商会前秘书长翁进东回忆,当时为了让刚逃离战火的同胞能第一时间给家人报平安,他们紧急采购了几百张预存了300分钟国际长途的电话卡,还买了很多榨菜,因为“这个最
有中国味”。
![]()
最让他感动的是,看到中国如此高效有序的撤侨行动,连当地的希腊居民都纷纷对他们竖起大拇指,称赞“中国人真了不起”。他感慨道:“只有我们这种海外游子能体会到,中国的强大是多么令我自豪,腰板都硬气了。”
三、有一种远见,叫“机遇不是风险”
在欧盟内部,匈牙利一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它的特立独行,体现在面对中国时,展现出的清醒与远见。
![]()
匈牙利是第一个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欧盟国家。在许多欧洲政客将“一带一路”视为威胁时,匈牙利却将其定位为国家“向东开放”政策的核心,致力于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天然桥梁”。
这种清醒,更体现在其对中欧关系的根本判断上。在布鲁塞尔普遍将中国视为“系统性对手”的氛围中,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长西雅尔多,在访问北京时,掷地有声地表示:
“欧中合作是机遇不是风险,将中国视为系统性对手是最大误判。”
![]()
这种政治上的高度互信,迅速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成果。在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匈牙利作为主宾国,与中国的湖北省现场签约9个项目,签约金额高达302亿元。
首批用于匈塞铁路铺轨的中国产50米钢轨,也已顺利运抵匈牙利,标志着两国基建合作的深化。
![]()
塞尔维亚、希腊、匈牙利——三个欧洲国家,用各自的经历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国与国的交往,可以超越意识形态的偏见,回归到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本质。
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于世界而言,究竟是机遇还是风险?他们已经用自己的选择,给出了答案。
参考资料:
北约轰炸南联盟25周年丨走进科索沃仇恨之火.国际在线.2024-03-21
希腊驻华大使:中国两会意义非凡,两国未来合作将更加紧密.人民日报.2020-05-21
希腊比雷埃夫斯市长莫拉里斯:我们的确是中国在欧洲的桥头堡,这是好事.观察者网.2023-08-29
再遇见|在桥吊林立的古希腊港口,中国希腊如何美美与共.澎湃新闻.2025-09-01
匈牙利外长:将中国视为系统性对手是最大误判.观察者网.2025-09-04
“一带一路”串起国际合作“共赢链”.中青报.2024-11-29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尊重塞尔维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日报.2021-10-16
购买俄制军备“招致美方制裁风险”,塞尔维亚选择中国.文汇报.2025-09-21
希腊温商回忆利比亚撤侨连续24小时没合眼.温州都市报.2017-08-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