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唐穆宗长庆三年,长安西市旁的武举考场内一阵喝彩声冲破云霄。
刚在三月考中文状元的郑冠正放下一把造型奇特的“神机弩”,远处箭靶上三支弩箭齐刷刷钉在靶心红圈里,连主考官兵部尚书李逢吉都忍不住上前拿起弩箭反复查看:
这弩需百斤力才能拉开,你一个文臣,竟能做到连发三箭皆中?
![]()
从隋朝创立科举到清朝废止,文科举出了700多位状元,武科举出了200多位状元,却只有郑冠一人能横跨文武两科摘得双魁。
郑冠能出身河东郑氏,这是唐代中等士族,虽不如四大家族显赫,却有习武传统。
郑冠的祖父郑怀安曾在郭子仪麾下任裨将,参与过平定安史之乱的战斗,家里至今保留着祖父用过的长枪和铠甲。
在河东,尚武是普遍风气,当地靠近边疆,百姓从小就接触骑射,连文人都以能文能武为荣。
郑冠幼时父亲既教他读《论语》《左传》,也请武师教他骑马射箭,到了十岁,他已能拉开五十斤的弓。
十五岁又跟着家里的老仆研究机关器械,比如如何改进弩箭的射程。
![]()
唐代的社会风气也鼓励文武兼修,初唐文人从军是常事,中唐后藩镇割据严重,朝廷更需要既能写策论、又懂军事的人才。
郑冠曾在日记里写:如今藩镇不听号令,光靠文章劝诫无用,需懂兵法才能助朝廷安天下。
长庆三年三月,郑冠参加文科举殿试,考题是如何治理国家。
当时的唐朝刚经历安史之乱不久,问题重重:
江南盐商偷税漏税,藩镇将领长期驻守一地成为土皇帝,中央政令难以下达,百姓因军费繁重生活困苦。
其他考生多在策论里堆砌辞藻,谈仁政、德治,唯有郑冠直击要害,他提出三点建议,
![]()
派御史驻江南盐场,一旦发现偷税立即抄家,第二,地方将领实行三年轮岗制,第三,降低军费比例,把节省的钱用于救济百姓。
主考官王起看完这篇策论当场评价:不用修改,直接可作奏折呈给皇帝.
唐穆宗读过后特意召见郑冠,问他:盐场监督需多少人手,会不会增加百姓负担?
郑冠回答:
可从现有御史中抽调,不用新增人手,且抄没的贪腐钱财,一部分可补充国库,一部分用于盐场建设,不会加重百姓负担.
这番务实的回答让唐穆宗当即拍板:今年文科状元就是你了!
考中文状元后,按惯例要参加宴会,还要在慈恩塔题名,宴会上有官员问他想当什么官,郑冠却说:两个月后有武举,我想试试。
![]()
众人都以为他在开玩笑,文状元去考武举,从没先例,更何况武举要比骑射、比力量,稍有不慎就会受伤.
可郑冠却认真地说:我考武举不是为了当官,是想证明文人也能懂军事。
长庆三年五月武举考试开始,共有十五名考生入围,多是武将子弟或边疆武士,只有郑冠是文状元,他穿着青衫站在其中显得格外显眼.
有人小声议论:他连马枪都握不稳,肯定第一轮就被淘汰,可接下来的考试却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第一轮是马射,考生需骑马在五十步到一百五十步间射中五个靶子,其他考生要么在快马奔跑中射偏,要么只射中三四靶。
唯有郑冠每一箭都精准命中靶心,他骑马时,会根据马的步伐调整射箭时机,比如在马抬起前蹄的瞬间放箭,稳定性远超其他人——
![]()
这是他小时候跟着武师练出的技巧。
第二轮是马枪,考生需骑马用长枪刺中木桩上的圆环。
郑冠的对手是个身材魁梧的武将子弟,一上来就用蛮力刺向圆环,却因用力过猛长枪差点脱手。
轮到郑冠时,他趁马奔跑轻轻转动枪杆,让枪尖顺着圆环的弧度刺入,轻松过关。
第三轮是力量,考生可选择拉弓或举石锁,郑冠没选常见的硬弓,反而拿起一把神机弩。
这种弩需百斤力才能拉开,还得掌握特殊的击发技巧,很少有人敢尝试,他轻松拉开弓弦,装入三支特制弩箭,对准靶心射去,三箭皆中。
第四轮是韬略,李逢吉出题:若带五千步兵,在平原遇回鹘一万铁骑,该如何应对?
![]()
当时回鹘是唐朝主要边患,这个问题很实际,郑冠提出不同思路:
把军队分三路,一千人结圆阵当疑兵,两千人带弩箭埋伏草丛,剩下的人在后方扬沙鼓噪,让回鹘以为有援军,
等回鹘犹豫时伏兵射他们的马,再派敢死队袭扰其粮草,回鹘必退。
郑冠考中武状元后,唐穆宗任命他为左武卫中郎将,让他参与训练禁军。
他上任后根据武举时提出的思路,改进禁军训练,既要练骑射也要学兵法,还教士兵如何使用神机弩,禁军战斗力很快提升,唐穆宗甚至想让他负责整顿藩镇。
![]()
可这却触怒了藩镇将领,当时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联合其他藩镇向朝廷上书,说郑冠一个文臣懂什么军事,只会纸上谈兵。
唐穆宗虽信任郑冠,却迫于藩镇压力,只能把他贬为岳州刺史。
在岳州,郑冠用文科举时提出的方法整顿当地盐税,又训练当地乡兵,教他们用弩箭防御,防止盗贼侵扰。
当地百姓为他立了德政碑,上面写文能安百姓,武能保一方。
在他之前,人们以为文人只会写文章,武士只会拼力气,他却证明文人也能懂军事,武士也需有智慧。
人才从不是单一领域的专才,而是能融合不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通才,而这,或许就是他能在历史中留下名字的原因。
![]()
参考资料:
1. [宋] 王溥:《唐会要·卷七十六·科举下》,中华书局1955年版
2.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卷九·好及第恶登科》,中华书局1985年版
3. [宋] 王谠:《唐语林·卷三·识鉴》,中华书局1987年版
4.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人物志·郑冠》,中华书局1999年版
5. 唐代科举研究组:《唐代科举制度考》(文科举与武科举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6. [明] 唐顺之:《武编·前集·卷二·战术》,中华书局1985年版
7. 清代《历代状元名录》(卷三·唐代),光绪年间刻本
8. 岳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岳州府志·名宦传·郑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