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战争的胜利天平开始倒向我方,三大战役的胜利沉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信心,开始全面收缩,企图构建长江防线,划江而治。
蒋介石显然没有划江而治的诚意,否则当年也不会挑起内战,后续作战失利时也会提前部署长江防线。此时提出“划江而治”,不过是一种缓兵之计,亦或者是痴心妄想。
![]()
其一,国民党的处境艰难,丢了淮河防线,导致长江防线失去了据守的根据。淮河防线对于长江防线而言,意义重大,没了淮河防线的长江防线,就像是无险可守的阔野,绵长的防线根本无法重点防守,想要挡住我方的百万大军无异于痴人说梦。
其二,我军当时已经打赢了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奠定了解放全国的主基调,淮海战役成为解放全国的“催化剂”,百万大军陈兵长江,剑指江南,只等冲锋号一响,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全中国指日可待。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渡江战役是乘胜追击之战,关键是一个“快”字。毛主席也曾表示,解放战争拖不得,这一点与抗日战争恰好相反。所以,解放军当时虽然缺少船只,但士气正旺,即便是搜集渔船也有必胜的信心。
![]()
但就在我军热火朝天的准备打响渡江战役时,原定于4月15日打响的渡江战役,却被中央军委推迟了一个星期,这让前线指挥员大呼意外,反应十分激烈。渡江战役一定要打的快才行,这一点毛主席也明确表示过,大家兴致勃勃的忙碌到现在,却突然要延迟七天,这影响实在太大了。
前线指挥员最担心的是,我军摆出这么大的阵仗,士气如虹,一旦开战必然取得全胜。若是延迟一个星期发起渡江战役,届时我军的士气会低落不少,而且敌人也会利用这个喘息之机增兵长江防线,届时战役的难度会提升不少。
这种担心并非是杞人忧天,而是一线指挥员的经验之谈。关于这一点,邓小平也曾经明确指出过,渡江战役的时间推迟,部队势必要后撤静待时机,而这样的举动定然会影响士气。
邓公的这番话很客观,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是自古以来的用兵之道,若反其道而行之,恐怕会对战局不利。
![]()
除了影响士气之外,百万大军在长江之畔等待一周,代价巨大。虽然没有战斗,但每天的粮草消耗和后勤运输压力都很大。这种后勤补给的压力会与日俱增,一旦囤积的粮草消耗殆尽,再想从远距离调集粮草过来就难了,代价也会不断翻倍。
粟裕在这个时候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是从军事角度考虑。从当时的时间节点来看,正值江南农民种植水稻的季节,按照原来的进攻时间不受太大影响,但推迟一周后稻田就开始放水了,百万大军的行军速度会受到严重影响。
另外,时间推迟一周以后,将进入梅雨季节,不仅船只渡江的难度会不断上涨,就连运兵的速度也会降低一大半。毕竟平日里的长江平静,一般的渔民都具备操控渔船运兵渡江的能力。但梅雨季节的江水暴涨,对运兵渡江的舵手要求提高,运兵的效率自然要降低不少。
最重要的是,蒋介石此时最发愁的就是时间不够。因为蒋介石自己也清楚,解放战争的局面对他已经不利,若想立竿见影的扭转战局,拉美国人入局是最有效的手段。一旦打响战役的时间推迟,他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调集更多的军队投入到长江防线,以期“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
![]()
但蒋介石当时的可调集兵力已经不多了,除非是征兵才能满足防守长江所需,而胡琏在这个时候成为蒋介石的一大助力。蒋介石为何在如此关键时期信任胡琏?一来是胡琏确实有能力,二来是胡琏身为我军阵前的败军之将,得到负责征兵重建18军的机会,自然会尽力。
正如蒋介石所期待的一样,胡琏得知自己可以重建18军时,立刻表现得非常积极。对于胡琏而言,18军在淮海战役中覆灭,简直是胡琏的一生之耻。虽然胡琏的运气不错,身负重伤还能逃出战场,但没了军队的将军无非就是一个光杆司令,虽然同僚们嘴上不说,心里也一定瞧不起他。
如今,不管蒋介石出于什么考虑,给了胡琏一次重建18军的机会,胡琏自然珍惜。事实上,胡琏的18军已经被打散了,想要重建并不容易。但胡琏在18军的威望确实高,他亲自到淮海战场搜罗旧部时,得到了18军残兵的积极拥护,身边很快就聚集了2000多人。
这2000多人虽然都是残兵,但都是曾经18军的主力,完全具备充当征兵的骨干。有了这些骨干之后,胡琏就有了底气,开始了征兵计划。谈及胡琏的这次征兵,简直堪称疯狂,九个县的壮丁数量就要抓够一个军。
![]()
如此数量,几乎抓光每一个县的青壮年,甚至一些年纪大的男性都要被抓走。因此,胡琏的征兵速度非常惊人,短短时间就拉起了15万大军的队伍。当然,胡琏的这支15万军队组建时间实在太短了,缺乏练兵的时间,真上了战场战斗力堪忧。
但若是渡江战役打响的时间拖延足够长,就真的给胡琏机会了。对此,胡琏的队伍在金门战役中得到了证实,曾经不堪一击的部队,在胡琏的训练下,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胡琏也因此铸成大错,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但也从侧面证明了胡琏征兵和练兵确实有一手。
正因为如此,渡江战役延期的影响巨大,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渡江战役的风险随之增高。毛主席自然对此看得清楚,但当时的形势比人强,我方与国民党主和派的谈判到了关键时期。一旦和平协议签订,政治影响巨大,可以对正面战场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可能达到兵不血刃的结果。
![]()
虽然这次谈判未必能如愿,但政治与军事之间必须有取舍,军事给政治让步,军事支撑政治目的实现,相辅相成,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推迟数日,不影响大局,但有可能赢得更大的优势,这是中央军委决策的英明之处。
最终,谈判未能如愿,数日后我军打响渡江战役,取得全面胜利。这一战,无论是政治上的谈判,还是军事的获胜,步步为营,有理有据。但胡琏的反扑之举,也同样值得关注,若渡江战役真的耽误下来,后续想要取胜还真是充满凶险,这也证明了毛主席的决策非常伟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