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民日报发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唯有用好“创新”这把应对挑战、解决难题、把握机遇的“金钥匙”,方能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而放在教育领域,则是对高校育人提出的新的要求。当理论的呼唤照进现实,或可从一所学校的扎实足迹中寻找启示:成都东软学院学子在近期一项省级创新大赛中的突破性表现,恰恰展现了一所应用型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有效探索与独特路径。
![]()
近日,从四川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传来捷报,成都东软学院的参赛团队一举斩获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7项,其中金奖项目《小船破浪》更成功晋级国赛排位赛,创下学校在此项赛事中的历史最佳成绩。将目光从获奖名单延伸至校园深处,便会发现这些创新成果的涌现绝非偶然,而是学校长期以来构建的特色育人生态必然结出的硕果。
作为四川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成都东软学院是教育部首批认定的35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为核心理念,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面向行业应用的办学机制。
![]()
此次获奖项目便能感觉到浓厚的产教融合气息,这正是学校教育理念的体现。《“莓莓与共”》聚焦智慧农业,《颈诊云护》深耕医疗AI,《声临其境》革新教育技术,这些项目不仅技术前沿,更重要的是精准地回应了真实行业的痛点。正是成都东软学院教学的鲜明特色——学生的学习从未脱离现实世界的需求。
![]()
学校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课程—实践—竞赛”育人链条,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项目制学习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经过创新创业学院(SOVO)系统性的孵化训练营的打磨,最终在高级别赛场上得到检验和升华。这种“课赛融合”的模式,让学生完成的每一次作业、参与的每一个项目都具备了面向未来的竞争力。
![]()
将视角从创新竞赛拓宽至学校整体,会发现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基因渗透在成都东软雪域的方方面面。作为一所以IT为根基的院校,其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实力不俗,但在新兴领域如虚拟现实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方面的布局更显前瞻。学校推行的“笔记本大学”模式,让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的创造过程。
与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则为学生提供了接触行业真实研发环境的宝贵机会。不久前教师在省级人工智能教学大赛中的优异表现,与此次学生在创新大赛中的突破相映成趣,共同印证了学校在“教”与“学”两个层面协同推进教学改革的成效。
当然,任何教育模式的成效最终都需要通过学生的成长来检验。成都东软学院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了近5万名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
纵观成都东软学院的发展路径,或许没有传统研究型大学的光环,却清晰地找准了自己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定位,不追求大而全,而是专注于在信息技术及其交叉应用领域做深做透。在这里,教育更像是一个精密的“孵化器”,通过产教融合的养分、创新创业的催化、国际合作的视野,精心培育每一颗有潜力的种子。
对于那些渴望将知识转化为价值、希望通过动手实践来定义未来的学生而言,成都东软学院提供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舞台。在高等教育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它正以自己扎实而独特的探索,证明着应用型教育的深度与魅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