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帖这件事上,不少人陷入了重重误区,这些误区就像隐藏在书法进阶路上的陷阱,稍不留意就会深陷其中,阻碍我们真正领悟书法的精髓。下面,就让我们逐一戳破这些常见的误解泡沫。
误区一:“像”就是王道?大错特错!
很多人天真地以为,临帖临得越像,就代表掌握得越好。这简直是荒谬至极!临帖固然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临得“像”也不过是一种过程体验罢了。把“像”当作唯一标准,甚至是终极目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临帖的真正目的,在于掌握用笔的方法和结体的原理。
那些靠描摹得来的“像”,不过是徒有其表。描出来的笔迹,在正式书写时根本派不上用场;背出来的结体,看似有模有样,却缺乏灵活变通的能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临帖看起来没你像,但最后写出来的字却比你更出神入化。他们早已跳出了单纯追求“像”的怪圈,真正领悟了书法的精髓。
误区二:临帖就是书法学习的全部?别天真了!
要是真把临帖当成书法学习的全部,那可就太天真了。临帖,不过是书法学习的入门阶段,它只能让你了解到书写的基础部分,比如怎样行笔,字形的结构是怎样的。但这仅仅是个开始,就像盖房子只打了地基,离建成高楼大厦还远着呢。
笔怎么才能运用自如,结构怎样才能变幻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这些可不是靠单纯临帖就能实现的。如果只知一味临帖,而不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创新,那你永远只能是一个临帖的机器,永远无法真正踏入书法艺术的殿堂。
误区三:什么都能从帖中临来?别做梦了!
还有人天真地认为,从帖中就能学到书法的一切。这简直就是白日做梦!从帖中,我们确实能学到一定程度的笔法,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很多笔法的实际应用,还需要我们在自己的自主书写中去不断总结、把握,最终形成习惯。
字的结构也是如此,临帖时我们只能掌握某一家的结字方法。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结字风格和有特色的字形,就必须在自主书写中不断地调整、增益和减免。这种字形,是心中瞬间感觉的自然流露,既有一贯的风格,又能根据情境灵活变通,而不是对以往临过的某个字型的简单复制。
误区四:临帖“神韵”与技法无关?荒谬透顶!
常听人说“得某某的神韵”,仿佛只要用心观察临写,就能轻易捕捉到神韵。但这里要明确一点,他们所说的神韵,是某某的神韵,而非自己的神韵。自己的神韵,绝不可能从别人那里直接学来,自己的风格,更无法从古人那里生搬硬套。
我们只能寻找与自己风格相近的帖子去吸取、借鉴。但仅仅靠这些帖中的相似风格,还远远不足以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风格,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培养强烈的个性、独立的审美和独立的人格特质。当一个人具备了这些特质,在自然的书写中,精神自然会流露于字里行间。那种靠想当然就声称有“精神”的,不过是“神经”罢了。风格、格调、精神,都必须是自己的,只能从自己内心焕发出来,学是学不来的。
别为自己的字型发愁,那是天生的,就像每个人的脸都独一无二。面由心生,字也由心生,每个人的字型都是独特的印记。
误区五:临帖是一辈子的事,但别当“字奴”!
临帖确实可以是一辈子的事,我们可以学到老、临到老。但此时的“临”,早已不是初学阶段那种简单、机械的“临”了。如果抱着初学时的临帖方式,或者一味追求维肖的临帖效果,一辈子以此为生,那注定会成为一辈子的“字奴”。
真正的书法大家,不会永远停留在临帖的层面,他们会在临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突破,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我们要明白,临帖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跳出临帖的局限,才能在书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别再被这些临帖的误区所迷惑,让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踏上真正的书法进阶之路,书写属于自己的书法传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