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贵州省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原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杨慧站在被告席上。
此前的2025年5月30日,贵州省纪委监委发布的通报中,“经中央纪委常委会会议审议后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杨慧开除党籍处分”的表述,引发了对党纪处分程序的广泛关注。
杨慧官至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是正厅级干部。为何一名厅局级官员的“双开”处分,需要上报中央批准?
这背后,折射出反腐执纪的严谨逻辑与制度刚性。
杨慧的仕途轨迹与违纪违法经历,为理解这一程序提供了关键背景。
杨慧,1973年出生,1994年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后进入贵州官场,从《贵州人口报》社助理记者起步,逐步升任贵州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省卫健委副主任等职,2020年8月登顶省卫健委党组书记,正厅级岗位。任职经历使她长期掌握医疗系统核心权力,也为其贪腐提供了便利条件。
通报显示,2017年至2024年间,杨慧利用职务便利,在医疗设备采购、工程项目承接、干部调动等领域大肆牟利,非法收受财物达5448万余元。她甚至主动培养商人朱某某作为“钱袋子”,授意其成立公司承接相关业务,再以权力提供庇护。
敛财所得中,4000万元被用于购置别墅,后续又投入850万元装修,仅游泳池一项就花费230万元,奢靡程度令人咋舌。
更值得警惕的是,她通过讨好贵州省委原书记孙志刚的妻子实现政治攀附;正是这种“带病提拔”的经历,使其违纪行为更具隐蔽性与危害性。
从纪律处分程序来看,中央批准的核心依据在于杨慧的特殊身份——中共贵州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必须经过上级纪委常委会会议审议后报同级党委批准,其中省级党委委员的开除党籍处分,需报中央纪委常委会会议审议并经中共中央批准。
这一规定并非针对杨慧个人,而是党内法规的刚性要求,体现了对“关键少数”监督的强化。
作为省卫健委“一把手”和省委委员,杨慧属于典型的“关键少数”,其违纪行为直接影响所在系统的政治生态,处理程序自然更为严格。
杨慧案的严重性质,进一步凸显了报批程序的必要性。通报明确指出,她的违纪违法行为发生在党的十八大后,属于“不收敛、不收手”的典型,且同时触犯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和工作纪律,构成严重职务违法并涉嫌受贿犯罪。
更严重的是,她通过政治攀附破坏选人用人风气,带坏医疗系统风气,形成“上行下效”的腐败链条,这类案件往往涉及面广、社会影响恶劣,必须通过更高级别的审核把关,确保处理的公正性与权威性。
庭审中,杨慧被控受贿5448万余元;杨慧当庭认罪悔罪,但这无法抵消其行为的危害。
从立案审查到一审开庭,从贵州省委研究到中央批准,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既彰显了“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的执纪原则,也印证了“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坚定立场。
杨慧的处理程序清晰表明,中央批准是维护党纪严肃性的重要制度。它既保障了对高级别干部处分的审慎性,也通过规范程序向全社会释放了“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违纪必惩”的强烈信号。
随着司法程序的推进,杨慧5448万余元的贪腐数额,终将换来法律的严惩。而这一案件背后的程序正义,更成为反腐败制度的生动写照。
感谢关注!欢迎转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