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任见:新安山水,文明诗韵『原创』
任见:新安山水,文明诗韵
晨雾初散时,新安的山水便在河洛大地上舒展成一幅水墨长卷。
青要山的峰峦裹着薄纱,畛河的波光里游着碎银,函谷关的残垣在风中低语,千唐志斋的石碑上刻着千年光阴。
这座洛阳西陲的古城,像一本被岁月翻得发黄的线装书,每一页都浸透着中原文明的墨香。
一、山水的韵脚
青要山的春天是从山桃报信开始的。当第一朵粉白缀满枝头,整座山脉便成了流动的调色盘。畛河沿着山谷蜿蜒,将黛色山影揉碎成粼粼波光。
站在峡谷深处的"双龙潭"边,能听见水珠从三十米高的崖壁上坠落,在青石板上敲出《高山流水》的节奏。
那些被山泉浸润的苔藓,在石缝间织就翡翠绒毯,连呼吸都带着草木的清甜。
黛眉山的云海是造物主最慷慨的馈赠。每当雨后初晴,乳白色的雾气便从黄河岸边漫上来,将1346米的峰顶托成仙岛。采药人背着竹篓穿行其间,身影忽隐忽现,恍若《山海经》里走出的神人。
山腰的"通天峡"中,石壁如刀削斧劈,阳光在缝隙间织出金色琴弦,风过时便奏响空灵的梵音。
二、时光的刻痕
函谷关的残阳总带着三分苍凉。这座楼船将军杨仆的“表忠心”的构筑,见证过楚汉相争的烽火。站在修复后的关台上,似能听见历史的风声掠过耳际。
千唐志斋的石碑是立体的史书。1400余方墓志铭在回廊间静立,楷书的端庄、行草的飘逸、篆隶的古拙在此交汇。张钫先生当年搜集这些"石头史诗"时,定是听见了泥土下亡灵的低语。
指尖抚过"武则天造字"的碑刻,恍惚看见大唐的月光正从石缝间渗出,将庭院染成银白。
三、风物的诗行
铁门镇的辣椒在秋阳里红得惊心。农人们将串好的辣椒挂在屋檐下,整条街巷便成了燃烧的诗行。
这些产自"黄河岸边第一辣"的果实,经陶罐腌制后,既能在烩面里点燃味蕾,也可在药罐中熬出温补的汤剂。当炊烟裹着辣香升起,连过路的云雀都要在枝头多停片刻。
新安窑的陶器藏着大地的密码。制陶人将黄河泥与山矿料调和,在坩泉村一座座窑炉中幻变成青灰色的细腻“民陶”。瓮、盆、碗、盏,牛车上的夜行灯,偶尔可见的花瓶,暗合着青要山峦的起伏。
当茶汤注入粗陶盏中,也会泛起千年前的月光。
四、文明的诗韵
黄河生态廊道上,骑行者的身影与白鹭一同掠过水面。
新栽的银杏与古槐交替成荫,光伏板在坡地上排列成蓝色琴键。当夕阳将风电机的叶片染成金色,那些转动的大风车便成了新时代的“大风歌”,将绿色能源的旋律播向远方。
暮色四合时,新安城亮起千百盏灯。这座被黄河与伊洛河滋养的古城,正以山水为纸、历史为墨,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山水赋”。
当夜风掠过畛河,带起的不仅是水雾,还有整个中原文明绵延不绝的诗韵。
2007.04草于瑞欧村;2017.04修改于美术馆
![]()
![]()
《帝都传奇》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