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扩大对华制裁名单,欲将数千中企纳入其中,不料坏消息抢先而至,美国政府迎来最危险的时刻。
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正式发布一项新规,将“实体清单”制度下的制裁对象延伸至其控股子公司。
![]()
美方扩大对华制裁名单,欲将数千中企纳入其中
只要被列入清单的母公司持有某家公司的50%以上股份,这家子公司就会自动被列入相同的出口管制体系。
不用额外审查,也不用单独发公告,股权比例达标了就 “自动生效”。
这就是所谓的“子公司自动制裁机制”。
根据《金融时报》援引WireScreen数据分析,这项政策可能会影响超过3000家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技术产业链中,包括半导体、人工智能、通信设备等领域。
这就是美国对中国科技发展的 “预判性围堵”。
![]()
媒体报道截图
知道单纯制裁母公司有漏洞,干脆把股权关联的企业全圈进来,想从根上切断中国企业获取美国技术的渠道。
“50%规则”落地
美国商务部 BIS 正式出台了一个叫 “关联方规则” 的新规,业内都管它叫 “50% 规则”。
这套规则是在原有出口管制条例基础上的强化。
过去,如果一家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其子公司是否受到影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不管子公司有没有实际违规,只要股权上跟被制裁企业绑在一起,就先纳入管制范围。
有人说“以后持30% 股份只要有影响力也会被封”,目前来看还没到这一步。
![]()
美国总统特朗普
现在这类非控股企业还不会被直接制裁,但已经被美国列为 “重点怀疑对象”。
从控制权到关联关系,美国的制裁逻辑已经不是“谁违规就查谁”,而是“谁沾边就封谁”。
“实体清单”从工具变成武器
美国的“实体清单”制度设立于1997年,初衷是为了防止敏感技术被用来造核武器、化学武器这类 “大杀器”
2019年美国把华为列入清单,这事彻底改变了清单的性质。
华为明明做的是通信设备,美国却以 “国家安全” 为由断供芯片,本质是怕中国5G技术领先。
从那以后,清单里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这些中国强的领域全被盯上了。
![]()
“实体清单”变成美国的武器
拜登政府任期内最低点是2024年12月,一次性将136家中国企业列入清单,刷新历史记录。
特朗普回归之后,虽然废除了一些拜登的政策,但对于“实体清单”的使用态度却更加激进。
不仅保留清单,还加码“穿透式”规则,强化执行机制。
2025年追加制裁
2025年美国制裁中国企业的动作从没停过,而且专挑中美会谈前 “搞事情”:
3月,中美关税谈判前夜,一口气加了54家中国实体进清单,涵盖半导体材料、航天设备等领域;
9月,中美西班牙经贸会谈前两天,又补加23家,复旦微电、华岭股份这些做芯片测试、工业软件的企业成了重点目标。
![]()
2025年美国制裁中国企业的动作从没停过
一口气制裁数千家中企,特朗普还没来得及下手,就收到一个坏消息
算下来一年新增超70家,而且专挑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 下手。
比如吉姆西半导体做的芯片封装设备,是国产芯片量产的 “最后一公里”;
擎科生物的基因测序技术,能间接支撑 AI 制药研发,这些都是中国科技突破的 “卡脖子” 环节。
美国不仅要封锁核心技术获取渠道,还要阻断整个技术生态链。
商务部多次回应
2021年就出台了《反外国制裁法》,相当于给反制 “立了规矩”,明确 “你敢乱制裁,我就依法反制”。
2023年之后,随着美国把制裁范围从芯片扩到 AI、量子计算,商务部的回应频率越来越高。
2024年拜登政府加征关税时,商务部当天就表态 “坚决反对”。
![]()
图为中国商务部
2025年1月美国搞 “AI 芯片出口管制框架”,发言人第二天就批评这是 “滥用出口管制”,完全是 “美方一动,中方即应”。
9月的 “50% 规则”,商务部的回应点破问题本质:
反复强调 “泛化国家安全”; “破坏全球产业链”;“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
从最初的批评,到后来的制度化反制,中国的态度明显更硬,回应也更有工具化和制度化色彩。
“不可靠实体清单”与“出口管制名单”成为反制抓手
2025年上半年,中国将28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涵盖军工、芯片、设备等多个行业。
这些企业被限制或禁止在中国开展业务,同时被禁止从中国采购关键材料和产品。
此外,中国还宣布对三家美军工企业实施出口管制,限制其获取稀土、钨、铼等关键原材料。
这类资源在全球市场中高度依赖中国供应。
中方的反制已不再仅仅是“你制裁我,我抗议”,而是通过制度、法律与资源控制三位一体进行反击。
2025年4月,中国正式施行了《反外国制裁法》配套实施细则。
确了适用范围、执法对象、执法程序等内容,使反制措施更具可操作性。
而且配合出口管制法、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已经形成完整的对外反制体系。
从此前的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
中国半导体产业投入持续加码
从2020年开始,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累计投入已超过1.4万亿元人民币。
2025年,中芯国际、华虹集团、长江存储等企业在成熟制程、先进封装、材料国产化上取得阶段性进展。
![]()
中国半导体产业投入加码
据工信部数据,中国半导体设备自给率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50%,部分关键材料已实现国产替代。
H20芯片被禁售事件之后,国内AI芯片企业快速响应,推出替代产品,满足大模型训练与推理需求。
美方的制裁虽然带来了阵痛,但也倒逼了国产能力的快速成长。
美国农产品出口受挫:贸易反制也影响到农业州
2025年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堪称 “断崖式下跌”:
前7个月总出口额只有58.9亿美元,还不到2022年同期的三分之一。
![]()
美国农产品出口受挫
新季大豆对华销售几乎为零。
9月新季大豆收获期开始后,美国农业部连续几周报出 “对华销售零订单”,这是近30年来头一回出现这种情况。
中国每年要进口1亿多吨大豆,只是把订单全转给了巴西和阿根廷。
南美能抢走订单,关键是 “又便宜又稳”。
美国中西部的艾奥瓦、伊利诺伊这些 “大豆州”,现在彻底乱了套。
这些州是共和党的 “票仓”,2026年中期选举越来越近,农民的怨气快压不住了。
美国农民遭殃不是因为制裁中国科技企业,而是美国自己先动了 “关税武器”。
![]()
特朗普演讲画面
美国国土安全部还嘴硬说 “就算政府停摆,关税也要照收”。
但这点关税收入连农民损失的零头都不够,反而推高了美国国内的饲料、食品价格,最后还是老百姓买单。
美国政府可得拎清:卡中国技术脖子这事儿,不光没干成想干的,反而会让全球科技圈更快拆成好几拨。
到时候美企丢了大市场,连一起搞技术的伙伴都没了,最后坑的还是自己的创新能耐和产业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