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面看,光鲜亮丽;从里面看,荒诞不羁。
![]()
院长去年“充”了100万评上教授,今年开始催促下属;
文学教授签订装修合同冒充横向课题,教师贷款8万元保工作……
高校的科研经费已成了一场心照不宣的“氪金游戏”。
![]()
期末考试刚结束,唐文生就被西安一家民办二本高校解聘了。
不是因为教学不好,也不是学术不端,而是因为他拒绝完成一项特殊任务:向学校“贡献”4.5万元的横向经费。
在这所高校,文学院的教师们面临一个荒诞选择:自掏腰包伪造合作合同,完成经费到账指标,或者卷铺盖走人。
“要么走账,要么走人。”文学院院长在动员会上如此警告。
面对教师的困惑,她甚至“现身说法”:分享如何与装修公司合谋,将自家装修包装成10万元的“人居环境文化主题策划”横向课题。
![]()
横向经费,本应是高校与企业合作、服务社会的自然产物。
在理想状态下,企业遇到技术难题,高校提供专业知识,双方共赢。
然而,如今这一机制在许多高校已完全异化。
![]()
横向经费与纵向经费的根本区别在于来源不同。
纵向经费来自政府科研项目,横向经费则源于企业和社会机构。
但当下,这些经费的实质内容已被掏空,只剩下一个空壳和数字。
对于人文社科教师来说,获取真实的横向经费尤为困难。
毕竟,像品牌造势这种,可能还需要艺术家去炸山,但是当企业需要解决实实在在的技术问题时,谁会找研究古典文学的教授呢?
真正的合作资源稀缺,迫使教师们各显神通。
所谓的“横向课题”已成为赤裸裸的“买岗费”,教师自掏腰包将钱转入学校账户,学校再通过各种方式将钱返还给教师,这中间学校还要扣除“资金管理费”。
150万的资金,10个点就是15万,就这么光明正大成了学校资产。
![]()
在这场荒诞剧中,高校教师群体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一些教师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来保住工作岗位。
“我自己也是贷的款,贷了一年。” 一位专业负责人在分享会上坦言。
这种“贷款上班”的现象并非个例。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许多教师交流“花钱自保”的经验。
![]()
一位天津的大学教师为了孩子能上学校的附属幼儿园,卖掉房子,拿出40万“充值”横向课题。
另一位安徽教师晒出已向银行贷款8万元的截图,配文称:“是我太没用了,没有钱,没有能力完成预期目标……”
学术领袖们正在将这种造假行为正常化。
院长、教研室主任等不仅在默许这种行为,甚至主动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操作。
一位院长直言不讳地告诉教师:“如果你能拉来横向科研项目,那是你的本事;如果你拉不来,你就去找一个公司做假合同。”
![]()
这场荒诞剧的背后,是高校追求“申硕”“冲一流”的政绩焦虑。
2016年,学位委员会将科研经费与学位授予资格直接挂钩,点燃了各级院校的经费竞赛。
二本院校为“保本申硕”,一本院校为“双一流”头衔,纷纷将压力转嫁给教师。
一位教师透露:“学校必须保证,接下来5年,每年师均科研经费不低于4万元。”
![]()
横向经费既能向上展示“科研实力”,参与考核比拼,又能为学校创收。
“哪怕管理费只收1%,对学校办学来说,都是一笔收入。”一位教师分析道。
压力链是自上而下层层传导的。
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点明:“校长催学院,院长催老师。谁催的校长呢?教育厅教育部啊,上硕博点必须得达到一定的经费额度。”
在这种压力传导机制下,指标被不断加码。
从一年70万到200万,甚至有些学院指标高达千万。这些数字已完全脱离教学科研实际,沦为纯粹的“数字游戏”。
![]()
在这场“氪金游戏”中,最令人忧心的是风险转嫁的狡猾机制。
学校暗示教师造假,却从不下发红头文件,一旦事发,责任完全由教师个人承担。
合同与报销流程经不起法律审查,几乎每一位“买岗”的教师都留下了足以断送职业生涯的把柄。
一位教师表达了他的担忧:“等于你留着一个把柄在学校手上。”
![]()
学校成了稳赚不赔的庄家。
教师“充值”的经费,学校收取管理费,漂亮的账面数据则为领导政绩添彩,而一旦程序出现问题,责任则完全由教师承担。
有些教师凑钱完成了经费指标,却在职称评审的最后关口仍被拒之门外。
一位高校教师透露,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参评者,即使凑足了经费,也往往成为“陪跑”。
![]()
教育部门的这项政策初衷是促进产学研结合,但在执行过程中,一些高校简单地将经费数额等同于教师贡献值。
教育管理者用企业化的KPI思维要求所有学科“一刀切”搞创收,忽视了学科差异和学术规律。
科研沦成交易,学术理想成为奢侈品,那些真正潜心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
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H. Dybvig)教授自2008年起,就在西南某大学担任金融研究院院长,2021年因未达到学校考核标准,没能再续聘。
离开中国后,他去了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任教。
2022年,因其在银行与金融危机研究方面的贡献,尤其是与戴蒙德共同提出的“戴蒙德-迪布维格模型”,与道格拉斯·戴蒙德、本·伯南克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
这一事件让很多人思考,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标准是否能够充分识别和包容那些从事长期性、基础性研究的“潜力股”人才。
标准化的量化指标,如论文发表数量、横向经费等,完全无法衡量一位学者深刻的学术影响力。
“不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是学术浮躁的温床。”这一判断在今天依然适用。
参考资料
1.搜狐新闻:《硕博进高校,干的也是“销售”工作!》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防范职称评审领域虚假宣传及违规代办行为的通告》
3.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职称评审工作风险防控及处置指引〉的通知》
4.凤凰网:《大学老师开始“贷款上班”》
5.搜狐新闻:《大学老师“贷款上班”,掏钱只为保住工作,这斯文还不如扫地》
(小可 老A)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