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30 日 “俄罗斯统一日” 当天,普京向 1.4 亿俄罗斯人发表全国讲话,将顿巴斯与赫尔松、扎波罗热等 “新俄罗斯地区” 的并入称为 “居民长期梦想的实现”,誓言捍卫这些土地并达成 “所有既定目标”。这个 2023 年才为纪念乌东四地 “公投入俄” 设立的节日,往年讲话多强调国家团结,而今年这番表态,不仅是对乌西方阵营的强硬回应,更标志着他与特朗普在俄乌问题上的 “蜜月期” 彻底终结。
![]()
这场分歧的伏笔始于 8 月 15 日的阿拉斯加 “特普会”。当时特朗普满心期待借自身调解快速结束冲突,为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加码,甚至默许 “乌克兰割地求和” 的可能性。但普京的回应却浇灭了他的幻想:拒绝与泽连斯基会面,所谓 “提供安全保障” 的承诺也附带了乌克兰无法接受的前提条件,沦为拖延时间的 “缓兵之计”。
失望之下,特朗普在 9 月彻底转变立场。他与泽连斯基会晤后公开表态,称 “乌克兰完全可以收复所有领土”,这与此前 “尽快停火优先” 的论调判若两人。更具冲击力的是,美国副总统万斯随即透露,白宫正认真考虑向乌克兰提供射程超 2000 公里的 “战斧” 巡航导弹 —— 这一武器射程覆盖莫斯科、圣彼得堡,远超乌军现有 300 公里射程的 ATACMS 导弹,突破了拜登时期 “限制打击俄境内目标” 的红线。
特朗普的激进转向并非偶然。在普京的反复拖延中,他逐渐意识到:唯有在战场施加足够压力,才能迫使俄方让步。这种逻辑下,“欧洲出钱、美国供武” 的模式成为其新选择 —— 既能对俄施压,又能通过军售获利,给国内支持者交代。要知道,特朗普此前曾为拉拢俄方叫停对乌情报共享,间接助俄军在库尔斯克取得突破;如今态度反转,更凸显其务实的政治算计。
面对美方态度剧变,普京展现出 “软硬并施” 的应对策略。讲话中他强调俄罗斯 “能经受任何考验”,明确释放 “寸土不让” 的信号,为 2026 年持久战筑牢国内共识。但同时,俄方并未彻底关闭谈判大门,避免正面激怒特朗普,保留着战略回旋空间。这种姿态背后,是对战场态势的清醒认知:俄军虽控制乌东四地,但面对可能到来的 “战斧” 导弹,需提前巩固防御与国内团结。
美俄关系的转折,让俄乌冲突的走向更添变数。拜登时期对远程武器的谨慎,源于对 “冲突升级” 的忌惮 ——2024 年 6 月乌军以 ATACMS 袭击克里米亚后,美俄防长一月内两次紧急通话,足见其敏感性。而特朗普的激进策略,可能打破战场平衡,却也让 “欧洲出钱买美械” 的循环更加固化。
![]()
普京的统一日讲话,本质是对这场战略博弈的回应。他深知,特朗普的政策摇摆源于政治私利,而非坚定的反俄立场,因此在展现 “战斗到底” 决心的同时留有余地。而特朗普的转向,既非真心支持乌克兰,也非单纯反俄,更多是对普京 “不听话” 的惩罚与国内政治的考量。
这场分道扬镳背后,是大国博弈的复杂逻辑:特朗普想以军援施压逼俄让步,普京则以持久战姿态等待时机。随着 “战斧” 导弹议题的发酵,俄乌冲突可能进入 “远程打击对抗” 的新阶段。但无论局势如何演变,普京在统一日传递的信号已然明确:俄罗斯不会放弃既得利益,而美俄的战略裂痕,正让这场冲突的终结变得更加遥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