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潇:我家里的餐桌上就有转基因油,已经吃了30年
“这瓶转基因大豆油,我家吃了快30年,和你们超市里买的没两样。”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吴潇指着厨房橱柜里的油瓶,语气坦然。作为长期研究农产品加工与安全评估的专家,她的餐桌不仅是日常饮食的角落,更成了向公众传递转基因食品科学认知的“小窗口”——从1994年第一次接触转基因食用油开始,这份选择便从未中断。
1994年,正是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商业化的初期,中国也开始引入转基因大豆等农产品用于油脂加工。彼时刚进入农业科研领域的吴潇,在参与转基因食用油安全性评估项目时,第一次认真思考“要不要把它端上自家餐桌”。“做科研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数据里,得用生活实践验证。”她回忆道,当时团队通过成分分析、毒理学评估等多轮检测,确认转基因大豆油的脂肪酸组成、营养价值与传统大豆油并无差异,且不存在安全风险。于是,她从粮油店买了第一桶转基因大豆油,放进了自家厨房。
这一放,就是30年。从最初的转基因大豆油,到后来的转基因菜籽油、葵花籽油,吴潇家的油壶里始终少不了转基因品种的身影。“我爱人一开始还问‘这油和普通的有区别吗’,吃了几次就忘了这回事,因为口感、香味完全没差别。”她笑着说,家里的孩子从小吃转基因油长大,体检指标一直正常,“现在孩子自己逛超市,还会看食用油标签,知道哪些是转基因的,也知道‘安全’才是核心”。
在吴潇看来,30年的餐桌选择,既是对自己科研工作的信任,也是对转基因技术价值的认可。“很多人担心转基因食品不安全,但从科学角度看,食用油的加工过程会去除蛋白质和DNA,最终产品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这和转基因技术本身没有直接关联。”她解释道,以转基因大豆为例,其转入的基因主要作用是抗除草剂或抗虫,这些基因及其表达产物不会进入最终的食用油中,也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转基因作物的推广能显著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产量,从源头保障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这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降低农业生产污染,都有重要意义”。
如今,吴潇依然会在科普活动中提起自家的“转基因油故事”。她常带着超市里常见的转基因食用油包装,向公众展示标签上的“转基因标识”,“国家要求明确标识,就是为了让大家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但选择的前提是科学认知,而不是恐慌”。她也会遇到质疑的声音,但从不回避,而是用30年的生活经验、扎实的科研数据耐心解答,“我吃了30年没事,不代表所有人都必须吃,但至少能说明,转基因食用油是安全的选项”。
30年的餐桌坚守,对吴潇而言,早已不是简单的“选择一种油”,而是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我们研究农业技术,最终是为了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她看着橱柜里的油瓶,眼神坚定,“未来我家还会继续吃转基因油,也希望更多人能通过科学了解,放下对转基因食品的误解,理性看待这项能造福农业、惠及民生的技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