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这事儿,最怕什么?不是敌人太强,而是自己人先饿趴下。
历史上能征善战的统帅多了去了,可真正能让十几万大军在千里之外还吃得饱饱的,没几个人做得到。
蒙古人的老祖宗成吉思汗就有这么个绝活,他带着几十万骑兵打到欧洲,愣是没让手下饿过一顿饭。
![]()
几百年后,日本人觉得自己学到了精髓,照着蒙古人的老路子来了一遍,结果呢?十万大军出去,回来只剩一半,另外五万人都饿死在了缅甸的密林里。
同样的招数,为啥一个成了千古绝唱,另一个却变成了笑话?
蒙古人打仗跟别人不一样,他们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啥都吃过。
羊肉、马奶、奶酪,甚至马血都能拿来充饥。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时候,手下这帮人就习惯了边打边吃,边吃边走。
他们的军队编制特别有意思,每个士兵至少配三匹马,有的甚至有五六匹。
这些马不光是用来骑的,关键时刻还能宰了吃肉。
![]()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开始往外扩张。
他灭了西夏,打下了金国的大片土地,每次出征都带着成群的牛羊。
这些牲畜跟着大军走,白天让它们自己找草吃,晚上就是现成的肉库。
蒙古骑兵行军速度快得惊人,一天能跑一百多里地,普通的步兵根本追不上。
等敌人还在准备粮草的时候,蒙古人已经杀到城下了。
攻城这事儿在蒙古人手里也变了味。
他们不会傻乎乎地围城,而是直接猛攻。
城一破,里面的粮食、牲畜、金银财宝全部归他们。
![]()
这招特别狠,每打下一座城,军队的补给就更充足一分。
士兵们知道打赢了有肉吃有财发,打起仗来格外卖命。
成吉思汗这一套玩法,让蒙古军队从来不担心饿肚子的问题。
蒙古人西征的时候,展示了这套后勤系统的威力。
1219年,成吉思汗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花剌子模。
这个国家在中亚,离蒙古草原好几千里。
按照当时的运输条件,从后方运粮根本不现实。
![]()
蒙古人压根就没想着从家里带粮食,他们赶着几十万头牛羊就出发了。
这支庞大的牲畜队伍就是移动的粮仓。
牛羊一路走一路吃草,不需要额外喂养。
士兵饿了就宰几头羊,渴了就挤马奶喝。
打到哪儿吃到哪儿,城破了就把城里的粮仓搬空。
花剌子模的守军眼睁睁看着蒙古人越打越有劲,自己的城池一座接一座地丢,短短两年时间这个大国就彻底完蛋了。
继续往西打的时候,蒙古骑兵进入了东欧平原。
1241年,他们在列格尼卡和蒂萨河畔连续击败了波兰和匈牙利的联军。
![]()
欧洲人从来没见过这种打法,敌人来得快如闪电,补给却源源不断。
他们带的牲畜数量庞大到让人咋舌,有记载说蒙古军队经过的地方,牛羊把草都吃光了。
这种机动性加上不间断的补给,让蒙古人在异国他乡照样如鱼得水。
时间跳到1937年,日军在淞沪会战投入了几十万兵力。
这一仗打得很惨烈,双方伤亡都非常大。
战后日军发现自己陷入了泥潭,在中国战场上进退两难。
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多,补给线却越拉越长。
![]()
粮食、弹药、药品,什么都得从国内运来,压力大得要命。
到了1944年,日军高层觉得必须打开新局面。
他们盯上了英国人控制的印度东北部城市英帕尔。
拿下这个地方,既能切断中国的补给线,又能威胁整个印度。
问题是从缅甸到英帕尔之间隔着七百里的原始森林和山地,根本没有像样的公路。
这时候日军第15军的参谋长牟田口廉也站了出来。
这人在军中算是个有想法的角色,他跟上级打包票说自己想到了解决办法。
他翻出历史书,研究了成吉思汗当年的战法,越看越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
![]()
蒙古人不就是赶着牲畜打仗吗?咱们也可以这么干啊!
牟田口廉也的计划是这样的:让部队从当地老百姓那里征集大量牛羊,编成运输队跟着部队走。
牲畜可以驮物资,饿了就宰来吃,这样就不用担心补给问题了。
他把这个方案报上去,上级居然批准了。
就这样,一场注定失败的军事行动拉开了序幕。
1944年3月,日军15军的十万士兵从缅甸出发了。
他们赶着征集来的几万头牛和不知道多少山羊,浩浩荡荡地进入了丛林。
最开始几天还算顺利,部队每天能前进二三十里。
![]()
牲畜虽然走得慢,但确实能驮不少东西。
好景不长,英军的侦察机很快发现了这支庞大的队伍。
那么多牛羊挤在一起,想不被发现都难。
英国人的轰炸机来了,一波接一波地轰炸。
炸弹在牛群中爆炸,牲畜吓得四处乱窜。
日军士兵忙着控制牛羊,根本顾不上防空。
一天下来,死了不少人,跑散的牲畜更多。
丛林里的环境比想象中恶劣得多。
雨季来了,山路变得泥泞不堪。
牛羊在这种路上走得更慢,每天只能前进十几里。
![]()
部队的行军速度慢得像蜗牛,原本计划一个月的路程,走了两个月还没到。
粮食一天天减少,牲畜也在不断死亡。
更要命的是瘟疫。
密林里蚊虫特别多,疟疾和痢疾在部队里蔓延开来。
病倒的士兵越来越多,能扛枪的人一天比一天少。
军医带的药品早就用光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士兵们死去。
牛羊也开始生病,病死的牲畜连吃都不敢吃,怕传染。
六月初,日军终于抵达了英帕尔外围。
这时候十万人已经剩下七万多,其他人不是死了就是病得走不动路了。
![]()
士兵们满心期待能在城里找到粮食,养好伤再继续打。
结果城门一开,所有人都傻眼了。
英帕尔城里空荡荡的,一个人都没有。
英军早就组织居民撤离了,连粮仓都清空了。
日军士兵在城里翻了个底朝天,只找到一些碎米和几袋发霉的面粉。
这点东西对几万人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指挥官们开会商量怎么办。
有人提议立刻撤退,趁着还有些体力赶紧往回走。
牟田口廉也不同意,他坚持认为英军主力肯定在附近,拿下他们就能缴获补给。
![]()
部队又在城外待了半个月,想等英军来决战。
英国人根本不上当,他们躲在坚固的阵地里,用大炮和飞机对付日军。
七月中旬,日军高层终于下令撤退。
这时候部队的处境已经糟糕到了极点。
粮食彻底没了,子弹也快打光了。
士兵们只能在森林里找野果、树根、甚至树皮来吃。
有些人实在饿得不行,开始吃战友的尸体。
整个撤退过程变成了死亡行军,一路上到处都是倒下去再也站不起来的人。
1944年9月,残余的日军陆续撤回了缅甸。
![]()
十万人的部队只回来五万,另外五万人永远留在了那片密林里。
这些人绝大多数不是战死的,而是饿死、病死的。
这场被称为"英帕尔战役"的惨败,成了日军二战中最丢人的一次失败。
牟田口廉也这个罪魁祸首并没有被枪毙,他被撤了职送回国内。
据说这家伙回国后还振振有词,说日本自古就是食草民族,士兵们应该学会在野外找东西吃。
这番话传出去,连日本国内都骂他是疯子。
拿成吉思汗的战法当宝贝,结果害死了五万人,这笔账怎么算都算不过来。
同样是赶牲畜打仗,为什么蒙古人能成功,日军却惨败?原因太明显了。
![]()
蒙古骑兵快如闪电,从出发到攻城用不了多久,牲畜还没来得及出问题战斗就结束了。
日军在丛林里走了几个月,牲畜早就累死病死逃跑完了。
蒙古人打的都是定居的农业国家,城里有大量粮食可以抢。
英国人撤退的时候把粮食全带走了,日军连抢都没得抢。
最关键的是时代变了。
蒙古人那会儿没有飞机大炮,敌人想追都追不上。
日军面对的是现代化军队,轰炸机一来,地面上的牛羊就是活靶子。
蒙古人的机动性建立在骑兵的速度上,日军赶着牛羊在泥泞的山路上爬,哪里还有什么机动性可言?
![]()
牟田口廉也只学到了表面,根本没理解成吉思汗战法的核心。
成吉思汗的厉害不在于赶牲畜,而在于快速机动、猛烈打击、及时补充。
蒙古人打一个地方就能吃一个地方的粮食,因为他们够强。
日军连英帕尔都没拿下,饿着肚子在森林里转圈,能不完蛋吗?
这场战役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古人的智慧确实值得学习,但绝不能照搬照抄。
成吉思汗生活在13世纪,那时候的战争形态、武器装备、交通条件都跟20世纪完全不同。
把七百年前的战法硬套在现代战争上,不考虑实际情况,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
![]()
军队的后勤补给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运输、储存、分配各个环节。
蒙古人那套办法建立在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骑兵部队的特点上,根本不适合工业时代的步兵。
日军如果老老实实修路、建仓库、组织运输队,虽然慢一些,至少不会饿死那么多人。
牟田口廉也的失败还暴露了决策层的傲慢。
他觉得自己读了几本历史书就能指点江山,完全不听前线军官的反对意见。
很多有经验的军官都警告过他,在丛林里赶牲畜根本行不通,他就是不听。
这种刚愎自用的性格,害死的不只是五万士兵,还有整个战役的前途。
战争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少。
![]()
拿破仑进攻俄国的时候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他以为能像在欧洲一样靠沿途征集粮食,结果俄国人坚壁清野,六十万大军最后只剩几万人回到法国。
历史会重演,但重演的从来都是教训,不是成功。
那些不吸取教训的人,注定要在同一个坑里摔倒。
打仗这事儿,古人有古人的高招,现代有现代的打法。
成吉思汗那一套在他那个年代确实无敌,但时代变了,条件变了,照搬只能是找死。
日军五万人的性命告诉我们,学历史得学精髓,学思维方式,不是学表面动作。
![]()
任何战术战法都有它适用的条件,脱离了这些条件,再厉害的招数也只是个笑话。
牟田口廉也以为自己聪明,结果变成了历史的反面教材,这代价实在太大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