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专栏
周三 · 风月同天|周四 · 观测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测|周六 · 茶余星话|周日 · 太空探索
主译:遠山真理
校对:甘林
审核:牧夫天文校对组
美编:余家劲
后台:王启儒
https://sorae.info/astronomy/20250921-lrg-3-757.html
人们认为,许多星系的中心都存在着极为庞大的“超大质量黑洞”。这些特别巨大的黑洞,其质量可以达到数百亿个太阳的水平。但由于测量方法的局限性,这些黑洞的确切质量一直难以确定。
巴西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的 Carlos R. Melo-Carneiro等研究团队,研究了一个昵称为“宇宙马蹄”(Cosmic Horseshoe)的结构。他们计算了形成该结构的星系 LRG 3-757 中央黑洞的质量。结果显示,该黑洞的质量约为 363 亿个太阳(范围在 229 亿到 562 亿个太阳之间)。这是迄今为止利用高精度方法推算出的最重的黑洞。
随着新型望远镜的投入使用,这种高精度的黑洞质量测量方法有望带来更多成果。

测量黑洞的重量其实相当困难

人们认为,在许多星系的中心,存在着质量从数百万倍太阳到数百亿倍太阳不等的超大质量黑洞。然而,如此庞大的黑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与星系的诞生和演化有什么联系?围绕超大质量黑洞的谜团依然很多,相关研究仍在不断推进。
研究超大质量黑洞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难以精确推算它们的质量。尤其是那些在“最重黑洞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黑洞,很多其实并没有被准确测量过(可参见后文图3)。大多数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估算,都是通过一些间接手段得出,例如:黑洞周边恒星被清空的程度,或者黑洞吞噬物质时释放的辐射能量强度。
然而,在极端引力环境下,天体和能量的行为还没有被充分理解。由于支撑这些推算的物理学本身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黑洞质量的估算结果就更加不可靠。因此,那些榜单上位居前列的“巨型黑洞”,是否真的有那么重,目前还无法完全确认。
![]()
【▲ 图1: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被称为“宇宙马蹄”的爱因斯坦环 SDSS J114833.14+193003.2。(来源:NASA & ESA)】
另一方面,如果利用一种被称为“引力透镜效应”的现象,就能够更精确地测定黑洞的质量。根据广义相对论,重力可以表现为时空的弯曲。通常情况下,光会沿直线传播,但由于重力造成的时空弯曲,光的路径会发生偏折。光线弯曲的程度由引力源的强度和距离共同决定,因此通过对光线偏折量的反推,可以估算出造成这一引力的质量。
例如,当观测者的视线方向上有两个星系几乎重叠时,位于后方星系的光线会被前方星系的引力弯曲。这样就会产生类似凸透镜聚光的效果,使得后方星系的影像出现拉伸、变形甚至分裂。反过来说,只要详细研究影像的变形情况,不仅可以推算出产生引力的天体质量,还能了解它的分布和大小。如果进行精密的观测与计算,甚至可以将星系中心黑洞的质量,从星系整体的质量中分离出来单独推定。
用这种高精度方法测量出的最重黑洞,位于星系 “Abell 1201 BCG”的中心,其质量估算约为 327 亿个太阳。此外,还有一种称为“恒星运动学”的方法,也能帮助推算黑洞的质量。黑洞的引力越强,其周围恒星的运动速度上限就越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相当精确地估计黑洞的质量。不过,这一手法仅适用于附近星系,因为它需要足够高的分辨率来分辨恒星的运动。在距离数十亿光年的遥远星系中,这种方法几乎没有得到应用。

在“宇宙马蹄”中发现巨大黑洞!

巴西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的 Carlos R. Melo-Carneiro等研究团队,将这种研究方法应用到了昵称为“宇宙马蹄”的天体上。这个位于狮子座方向的结构于 2007 年通过斯隆数字巡天(SDSS)被发现,因此也常被称为其目录名 “SDSS J114833.14+193003.2”(SDSS J1148+1930)。
![]()
【▲ 图2:“宇宙马蹄”的结构。作为中心的星系也被称为 LRG 3-757。(来源:NASA, ESA & Tian Li(University of Portsmouth))】
研究表明,“宇宙马蹄”实际上是至少三个星系共同作用形成的复合结构:
· 主透镜(primary lens):位于宇宙马蹄中心的星系,是引力透镜效应的来源,被命名为 LRG 3-757。其质量估算约为 5 万亿个太阳,距离地球约 57 亿光年。
· 径向弧(radial arc):由于 LRG 3-757 的引力作用而扭曲变形的星系。它形成了一个 U 形结构,是“宇宙马蹄”名字的由来,距离地球约 190 亿光年。
· 切向弧(tangential arc):同样受 LRG 3-757 引力影响而变形的另一个星系,其影像被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紧邻主透镜,另一部分则出现在对侧远离的位置。距离地球约 171 亿光年。
注:这里的所有距离均为“共动距离”,即在考虑宇宙膨胀的情况下,光传播经过的实际空间距离。计算时所采用的哈勃常数等物理参数均基于原始论文。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包围中心光源的 U 形弧状构,它看上去像一枚马蹄铁,因此被称为“宇宙马蹄”。这一结构实际上是引力透镜效应下,星系影像被拉伸成环状或接近环状所形成的。这类环状结构被称为“爱因斯坦环”。在发现时,宇宙马蹄还是当时视直径最大的爱因斯坦环。
不过,在本次研究中,主角并不是这一显眼的径向弧,而是相对不显眼的切向弧以及中心的 LRG 3-757。切向弧的影像一分为二:一部分靠近 LRG 3-757,另一部分则远离其对侧。这一结构不仅受到星系本身引力的影响,还受到其中心黑洞引力的显著干扰,因此对黑洞质量的推算至关重要。
研究团队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图像,结合常规计算与理论模型模拟,推定了引力源的质量。同时,他们还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超大望远镜 VLT 上的光谱观测仪 MUSE(多单元光谱探测器) 进行了补充观测,测量了 LRG 3-757 内部恒星的运动速度。观测结果显示,恒星的平均运动速度高达 366 ± 6 km/s。考虑到 LRG 3-757 距离地球约 57 亿光年,这一观测精度极为惊人。
通过对切向弧影像的分析以及恒星运动速度的测量,Melo-Carneiro 团队推算出:LRG 3-757 中央黑洞的质量约为 363 亿个太阳质量。这不仅超过了此前 Abell 1201 BCG 的纪录,也是迄今为止用高精度方法测得的最重黑洞。同时,相较于其他星系,LRG 3-757 的黑洞与其本体质量的比值也显得格外庞大。
根据约 363 亿个太阳的质量推算,该黑洞的直径(即事件视界直径)大约为 2150 亿公里。若将它放在太阳系中央,其范围会远远超过冥王星到太阳的最远距离(约 74 亿公里),甚至是这个距离的 14 倍以上。

超大质量黑洞的发现将会变得不再稀有?

![]()
【▲ 图3:可能为极其巨大黑洞(BH)的一览表。位居排行榜前列的多数黑洞,其质量推算方法本身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来源:彩恵りり)】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首次能够精确测量一个远方且不活跃的黑洞的质量。大多数星系中心的黑洞处于不活跃状态,因此往往连基于辐射强度的低精度估算都无法进行。
尤其像本次观测到的 LRG 3-757 这样的星系,被认为已经进入演化的最终阶段:它周围的伴星系几乎都已并入本体,因此不再发生显著变化。而质量高达数百亿倍太阳的超大质量黑洞,也被认为正是通过星系合并而形成的。
处于这种演化阶段的黑洞几乎没有可能再重新吞噬物质而变得活跃。因此,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成功测得了此前无法推定质量的不活跃黑洞。
不过,LRG 3-757 中发现的这一纪录级黑洞,也许很快就会被刷新。例如,刚刚开始运行的太空望远镜 “欧几里得(Euclid)”,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将发现数十万个由引力透镜效应造成的影像。此外,正在建设中的 “欧洲极大望远镜(E-ELT)” 也有望以极高精度测量大量星系中恒星的运动速度。随着这些新一代望远镜的投入使用,我们或许会发现,宇宙中其实遍布着无数庞大的黑洞。
责任编辑:甘林
牧夫新媒体编辑部
『天文湿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众号:astronomycn
![]()
宇宙马蹄
图源:ESA/Hubble & NASA
谢谢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