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发现没: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机场,一边是中国人刷脸秒过自动闸机,几乎不用排队;而另一边,外国人人工查验通道却经常大排长龙,等待入关的人络绎不绝。
![]()
这背后藏着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光是2025年前八个月,入境中国的老外就已经突破5100万人次,其中纯旅游目的的就接近2000万——这个数字几乎追平日本全年接待的国际游客量,更是远超泰国、韩国等传统旅游大国。
但奇怪的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感受却是:街上并没有突然出现那么多“老外”。
![]()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数据错了,还是我们“瞎了”?
其实都不是。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正在静悄悄发生的“入境潮隐形化”变革。
01 他们是谁?为何而来?
首先要打破我们心中的“老外”刻板印象。
过去我们总觉得,外国游客就是金发碧眼、背着登山包、拿着相机四处拍照的欧美游客。但今天,真正涌入中国的主力军早已换人。
![]()
数据显示,如今来自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越南等亚洲国家的游客占比大幅上升。这些亚洲面孔,本身就和中国人外形接近,如果他不开口说话,你根本不会注意到他是个“外国人”。
比如在湖南张家界,境外游客中超过70%都来自韩国。他们很多是受社交媒体推荐而来,为了看一场天门山的云海,或者走一趟玻璃栈道,行程自由且分散,不再举着小旗子集体行动。
除了观光客,更多人是为商务、学术、探亲而来。他们穿着西装或休闲服,融入城市的写字楼和咖啡馆,不像游客,更像本地人。
![]()
身份的多元化和亚洲客源的崛起,让“老外”变得不再显眼。
02 他们都去了哪儿?
第二个关键原因,是空间分布的“量子化”。
这些外国访客既高度集中,又极度分散,形成了一种“既在这里,又在那里”的状态。
从大盘看,超过80%的入境人员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八大枢纽城市。但即便在这些城市,他们也有自己固定的动线:机场、核心商圈、知名景点和外籍人聚集社区。
![]()
如果你平时活动范围是通勤上下班、小区周边、本地超市,那你确实很难撞见他们。
但另一方面,一股强大的“去中心化”潮流正在发生。
很多外国人不再只去北上广深,而是涌向更多特色地区:
比如说最近特别开放了对俄罗斯的免签,直接导致靠近俄罗斯的边境城市极为火爆,一到俄罗斯的假期,边境城市如珲春之类的到处都是俄罗斯人。
![]()
还有日本游客,四川雅安的大熊猫基地已经成为了日本游客的朝圣之地,很多日本游客都是采取团队预约的方式过来游玩,今年接待的日本游客数量居然是去年的三倍。
而在旅游景点中,碰到老外也不是什么很令人惊诧的事情,毕竟中国现在已经敞开国门,在旅游景点里面老外激增,但也直接导致我们在生活中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
03 他们如何做到“来了像没来”?
最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这几年打造的无障碍环境,让外国人的入境体验变得极其顺畅,几乎抹去了所有异质感。
![]()
签证政策的放开是首要原因。中国已对超过29个国家实行全面免签,46个国家单方面免签,过境免签覆盖55国。今年上半年,免签入境的外国人就超过1360万人次,占总数七成以上。想来就能来,不用提前办签证,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了现实。
支付也不再是问题。全国95%以上的重点商圈都已支持外卡刷卡(Visa、Mastercard),同时支付宝和微信也纷纷开通绑定国际银行卡的功能。北京甚至在打造入境支付便利度示范区,推出专门服务外国游客的预付卡和数字产品。
![]()
最关键的是技术赋能。AI翻译机、多语种导览系统、入境旅游一站式平台……比如上海就投放了“MeetChina入境消费数字大屏”,提供多语种导购、境外卡直刷;浙江还在建“入浙游”大模型,将来能实现从行程规划到支付的全流程自动化。
![]()
他们不用再拦路人问路,不用挣扎比划沟通,一切手机上就能搞定——自然也就隐形了。
所以,不是老外变少了,而是他们变得更像我们了:长相接近、动线分散、行为无声。这场看似“毫无察觉”的涌入潮,恰恰是中国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的信号:我们不再只是一个被“参观”的对象,而是成了一个可被无缝“融入”的日常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