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晚上,“90后女律师偷30多次蛋糕盒饭获刑”登上热搜:
![]()
原来是北京市司法局两年前的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引发关注。一位名叫刘某的“90后”女律师,因在超市多次盗窃价值仅1800余元的盒饭、蛋糕等商品,不仅被法院判处拘役缓刑,更被吊销了宝贵的律师执业证书。
![]()
一个本该精通法律、维护正义的职业律师,为何会屡次将手伸向货架上的小蛋糕?这起案件又带来了哪些警示?
一、 案件回顾:三十余次的“侥幸”与代价
根据公开的司法文书,我们得以还原事件的轮廓:
人物:刘某,1992年出生,一名在北京执业的律师。
行为:在2020年5月至9月间,她利用超市的自助结账设备,通过“不结账、少结账”的方式,先后盗窃30余次。
标的:盗窃物品主要是盒饭、蛋糕等日常食品,累计价值1800余元。
结局:案发后,刘某被法院以盗窃罪判处拘役五个月,缓刑五个月,并处罚金三千元。随后,北京市司法局作出行政处罚,吊销其律师执业证书。
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她赔偿了超市损失并获得了谅解,也签署了《认罪认罚具结书》,但这些都未能挽回她作为律师的职业生命。
二、 法律透视:为什么偷这么点东西,后果如此严重?
很多人可能不解:区区1800元,平均每次不过几十元,为何会构成犯罪,甚至毁掉一个律师的前程?这需要从我国《刑法》的规定说起。
1、“多次盗窃”是行为犯,不看总金额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构成盗窃罪并非只看数额。除了“数额较大”的标准外,还有一种情形是“多次盗窃”。法律明确规定,在二年内盗窃三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多次盗窃’,即可构成盗窃罪,无论盗窃金额多少。
在本案中,刘某在短短四个月内盗窃30余次,远远超过了“三次”的入刑标准。因此,即使总金额只有1800元,她的行为也已经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盗窃罪。
2、律师行业的特殊要求:“知法犯法”代价更高
如果说刑事判决是对她公民身份违法行为的惩处,那么吊销律师证则是对她职业身份的“终极判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律师因故意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吊销其律师执业证书。
这是一个强制性、自动触发的处罚。律师是法律的守护者和实践者,其职业生命建立在极高的诚信和守法基础上。一旦因故意犯罪被判刑,就意味着其已经丧失了担任律师的基本资格和公信力。法院的判决书一下,司法局的行政处罚几乎是必然结果。
三、 深度思考:是什么让她走上了这条路?
在唏嘘之余,不禁要问:一位收入理应不菲的律师,为何会为了几十元的盒饭蛋糕屡次盗窃?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原因:
“侥幸心理”的成瘾性陷阱:自助结账的“无人监管”环境,可能让她产生了“不会被发现”的错觉。一次得手后,这种侥幸心理不断强化,最终演变成一种难以自控的习惯,甚至是一种心理疾病(如偷窃癖)。
职业压力与心理失衡:律师行业光鲜的背后是巨大的压力。或许在某个时刻,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越轨”行为,成了她宣泄压力、寻求刺激或获取某种控制感的方式。
对法律底线的麻木与轻视:最讽刺的一点在于,她作为一名律师,比任何人都清楚“多次盗窃”的法律后果。这种“知法犯法”的行为,反映出其内心对法律失去了最基本的敬畏,将法律知识视为了可以规避风险的“工具”,而非必须遵守的“信仰”。
刘某的故事是一个悲剧。它用一个个具体的数字——30次、1800元、5个月拘役、一张被吊销的证书——为其人生划出了一条清晰而残酷的界线。
它告诉人们:
法律有它精确的刻度,“次数”本身就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职业荣誉的积累需要数年之功,而它的崩塌,可能只源于几十次微不足道的贪念。
最大的“法”不是藏在条文里,而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敬畏。对于法律人而言,这份敬畏更应重若千钧。
此案对所有法律从业者乃至全体公众都是一次深刻的警醒:勿以恶小而为之。任何时候,都不要试图用你的职业生涯和人格信誉,去挑战那看似“微小”的法律底线。因为那看似不起眼的蛋糕背后,赌上的可能是你整个的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