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位资深的酒店&餐饮从业者
你发现没?现在这日子过得,节奏快得有点离谱。
中秋节刚过,月饼的味儿还没散干净,朋友圈里就开始有人晒圣诞装饰的草图了。按老规矩,酒店人这会儿该琢磨圣诞节、元旦的套餐,然后才是年底的尾牙、年夜饭。一步一步,稳稳当当。
但今年,画风突变。苏州那边直接爆了个大新闻:年夜饭,一桌难求!
![]()
图片来源网络
有哥们儿9月底在网上发帖,都快哭了:“苏州还有哪儿能订上年夜饭啊?问了一圈,全满了!”记者跑去一打听,好家伙,那些热门饭店,包间早在四个月前,也就是五六月份就订光了。现在想订?大厅里还有几张散桌,还得跟别人“拼桌”。
饭店的服务员都乐了,说:“有老主顾,去年吃年夜饭的时候,筷子一放,当场就把明年的座给订了。你说这拼不拼?”
不光是大饭店,连那些藏在巷子里的私房菜、有特色的网红小馆,也都跟约好了似的,全部“满座”。大家现在都开玩笑说:“抢年夜饭,比抢春运回家的火车票还难!”
这事儿听着有点魔幻,但细想一下,又觉得在情理之中。一顿饭而已,为啥能让大家提前半年就开始“焦虑”?这背后,可不只是“大家有钱了”这么简单。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消费心理的巨大变化,也给所有酒店、餐饮从业者提了个醒:老黄历,真得翻篇了。
![]()
图片来源网络
一、这顿饭,吃的早就不只是“饭”了
咱先得搞明白,大家为啥这么执着于这顿年夜饭?
以前过年,年夜饭是家里的大事。爸妈、爷爷奶奶在厨房里忙活一整天,炸丸子、炖红烧肉、包饺子……满屋子都是油烟味和饭菜香。那顿饭,吃的是亲情,是团圆,是“家”的味道。
现在呢?生活节奏太快了。年轻人平时忙得脚不沾地,别说做饭了,能按时吃上外卖都算不错。很多家庭,厨房都快成了摆设。让爸妈再为了一顿饭忙活一整天?年轻人心里不忍,老人身体也未必吃得消。
所以,“下馆子”吃年夜饭,从一种“奢侈”,变成了很多家庭的“刚需”。
但这只是表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年夜饭的“功能”变了。
它不再是一顿单纯满足口腹之欲的饭,而是一个承载了太多东西的“仪式”。
1. 它是“年终总结”和“新年展望”的发布会。
一家人围坐一桌,聊聊这一年的得失,说说来年的计划。平时各忙各的,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把心真正凑在一起。这顿饭的“场”,比饭本身重要得多。
2. 它是“社交货币”。你看,现在很多人订到年夜饭,会发个朋友圈:“搞定!今年的团圆饭有着落了!”底下评论一片点赞和羡慕。这就像买到了限量版的球鞋,看上了首映的电影。它成了一种能力的象征,一种“我把家人照顾得很好”的证明。
3. 它是“情感补偿”。平时对家人的陪伴太少,心里有愧疚。怎么办?用一顿精心准备的、环境优雅的、不用自己动手的年夜饭来补偿。这顿饭,吃的是“省心”,是“体面”,更是“爱”。
当一顿饭被赋予了这么多意义之后,它就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了。它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大家抢的,不是那桌菜,而是那个能承载一整年情感和期待的“时间”和“空间”。
![]()
图片来源网络
二、从“卖产品”到“卖体验”,酒店人得学会“讲故事”
明白了消费者在想什么,再来看酒店和饭店。苏州年夜饭“一桌难求”的现象,其实就是市场用最直接的方式,给所有从业者上了一课:光靠菜好吃,已经不够了。
过去,酒店餐饮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产品”。我的菜比你好吃,我的食材比你高级,我的厨师更有名。这叫“产品思维”。
但现在,这种思维正在被“体验思维”取代。
什么是体验思维?
我给你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例子一:杭州某酒店的“宋韵年夜饭”。
这家酒店不跟别人比菜价,也不吹嘘自己的佛跳墙有多贵。他们打的是“文化牌”。他们把年夜饭的场景,布置成了宋朝的雅集。服务员穿着宋制服装,用的餐具是仿汝窑的瓷器。上菜的时候,不是报菜名,而是讲一个跟这道菜有关的宋代小故事。比如上一道“东坡肉”,就讲讲苏东坡在杭州的故事。客人吃的不仅是肉,更是“穿越”回宋朝的沉浸式体验。结果怎么样?价格比普通年夜饭贵一倍,照样提前几个月订满。
例子二:上海某私房菜的“盲盒年夜饭”。
这家店的老板是个很有个性的厨师。他每年年夜饭不设固定菜单,只告诉客人一个主题,比如“山海之间”或者“童年记忆”。客人完全不知道当晚会吃到什么,全凭老板根据时令和灵感来创作。这种“不确定性”反而成了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对于追求新鲜感的年轻人来说,这顿饭成了一场美食冒险。大家抢着订,就是为了这份“惊喜”。
例子三:广州某老字号酒楼的“家庭定制”。
他们发现,很多家庭来吃年夜饭,家里有老人有小孩,口味需求很不一样。于是,他们推出了“家庭厨师”服务。你可以提前跟酒店沟通,告诉他们家里老人的口味偏好(比如不能吃辣、牙口不好),小孩喜欢什么(比如爱吃甜的、造型可爱的)。酒店会根据你的需求,微调菜单,甚至专门为老人和小孩准备几道“专属菜”。这种“被重视”、“被定制”的感觉,让很多家庭觉得“这钱花得值”。
你看,这三个例子,没有一个是在单纯地“卖菜”。他们卖的是文化、是惊喜、是关怀。他们卖的,是“故事”。
酒店房间、餐厅包间,这些物理空间,在“体验思维”下,都变成了“舞台”。而酒店人,就是这场“年度大戏”的导演和演员。你的任务,不再是把菜端上桌,而是为你的客人,导演一出关于“团圆”和“爱”的好戏。
![]()
图片来源网络
三、给酒店人的真心话:别再等客人上门了
苏州年夜饭的火爆,对酒店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看不懂背后的趋势,就算明年你提前半年开放预订,可能照样门可罗雀。我琢磨着,有这么几点启示,特别实在:
第一,把“计划”做在“前头”。
别再按部就班地等节庆了。消费者的“节日感”已经提前了,你的“筹备期”也得跟着提前。别人在吃今年的年夜饭,你就得开始琢磨明年的了。可以搞个“老客户专享”,让今年的客人现场就能预订明年的“早鸟价”,把忠诚度直接变现。这叫“锁客”,把未来的不确定性,变成今天的确定性。
第二,别把“包间”当成“仓库”。
很多酒店觉得,包间不就是吃饭的地方吗?摆上桌椅就行了。大错特错。包间是“私人定制体验”的最佳载体。能不能根据不同家庭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主题布置?比如有小孩的家庭,可以布置得卡通一点;有老人的家庭,可以布置得温馨怀旧一点。甚至可以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比如包间里放一部家庭老照片的幻灯片,或者请个书法老师现场写春联。这些小成本投入,带来的体验提升是巨大的。
第三,别再“高高在上”,学会“玩在一起”。
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不喜欢那种冷冰冰的、距离感强的服务。他们喜欢互动,喜欢参与。酒店能不能搞点“花活”?比如,在年夜饭开始前,搞个简单的“包饺子大赛”,让客人自己动手,增加乐趣。或者,在餐后,送上一份小小的“新年盲盒”礼物。这些举动,能瞬间拉近你和客人的距离,让他们觉得“这酒店真懂我,真好玩”。
第四,拥抱“小而美”,别只盯着“大而全”。
苏州的现象里,私房菜、特色餐厅也很火爆。这说明,市场正在细分。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去那种富丽堂皇、人声鼎沸的大酒店。很多人更追求私密、个性、有格调的“小而美”空间。如果你的酒店规模不大,别灰心,这恰恰是你的优势。把你的特色做到极致,服务做到极致,打造出自己的“粉丝圈”,你也能活得很好。
![]()
图片来源网络
总而言之,苏州年夜饭“一桌难求”不是个偶然,它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它告诉我们,消费升级的浪潮,已经冲垮了传统酒店的“护城河”。未来的竞争,不再是硬件和价格的竞争,而是“内容”和“情感”的竞争。
酒店人得从“房东”思维,转变为“社群组织者”思维。你提供的,不应该只是一个睡觉吃饭的“空间”,而是一个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留下美好回忆的“场景”。
路还很长,但方向已经很明显了。谁先读懂了消费者的心,谁先学会了“讲故事”,谁就能在这场新的游戏里,抢到那最宝贵的一桌席。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