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动汽车和依赖电网储能的地区来说,一到冬天,电池性能急剧下降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无论是我们手机中的锂离子电池,还是正在兴起的新型储能系统,在寒冷的天气中,其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都会大打折扣。这是因为在低温环境下,电池内部离子移动变得迟缓,就像交通在冰雪路面上严重堵塞一样。然而,一场由钠离子电池引发的技术突破,正有望彻底改变这个局面。
![]()
最近,来自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成功地研发出一种新型的全固态钠离子电池,它不仅能在室温下保持优异的性能,甚至在零下的低温环境中依然可以高效运作。这项研究的意义非凡,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锂更便宜、更安全、更环保的替代方案,有望解决全球能源存储的瓶颈问题。
![]()
这项突破的关键,在于科学家们成功地稳定了一种特殊的亚稳态电解质结构。传统的全固态电池依赖于固态电解质来传导离子,但钠离子电池在这方面一直面临挑战,其固态电解质在室温下对钠离子的传导效率远不如锂离子。芝加哥大学的孟颖(Y. Shirley Meng)教授及其团队并没有发明全新的材料,而是采用了一种成熟的热处理技术。他们将一种名为氢硼化钠(sodium hydridoborate)的固态电解质加热到即将晶化的临界点,然后迅速冷却,从而“冻结”并稳定了其亚稳态晶体结构。这种经过处理的亚稳态结构,对钠离子表现出了极高的传导性,比现有文献报道的材料至少高出一个数量级。
![]()
这种经过优化的固态电解质,就像一条在寒冷天气中也不会结冰的“离子高速公路”,极大地提高了钠离子在电池内部的传输效率。这使得钠离子电池得以克服其长期以来在低温性能上的障碍,能够与锂离子电池在电化学性能上展开公平的竞争。研究团队将这种高性能的固态电解质与经过特殊氯化物固态电解质涂层的O3型厚正极结合,制造出了最终的电池原型。
厚正极的设计是这项技术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正极越厚,电池在单位面积上能储存的能量就越多。传统的电池设计中,大部分空间和重量被用于容纳不活跃的材料,而这种新设计则能够“装载”更多的活性正极材料,从而显著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这对于追求长续航里程的电动汽车和需要高储能密度的电网系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进步。
钠作为一种比锂丰富得多、成本更低廉的元素,其电池技术的突破将对全球能源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可以减少我们对稀有金属锂的依赖,降低采矿对环境的破坏,还能让能源存储技术更具经济可行性,从而加速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正如研究人员所说,这只是漫长旅程中的重要一步,但它无疑为未来生产兼具锂和钠两种化学优势的超级电池工厂,打开了通向现实的大门。
参考资料:DOI: 10.1016/j.joule.2025.10213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