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新闻热搜很对称:一边是博士生群起送外卖,一边是 K 签证全球范围内求贤若渴。
这世界到底怎么了?
我们要怎样客观看待这一社会现象?
博士生送外卖,是多重因素下的个人选择。
博士生选择送外卖,并非全因就业困难,更多是个人在特定处境下的灵活选择。
一些博士生面临生活压力,送外卖时间灵活,能兼顾学业。
浙大博士生孟伟因孩子重病急需用钱,于是选择送外卖补贴家用。
多数博士送外卖,主要是永体力劳动来应对学术压力与精神内耗。
博士科研存在不确定性,送外卖这类目标明确、反馈即时的工作,能带来掌控感和成就感,成为一种“精神切换键”。
博士外卖,绝非就业市场主流。
多数博士生送外卖是临时性、过渡性选择。孟伟强调送外卖是“勤工俭学”,更多博士生将其视为阶段性调整,而非长期职业。
这一点必须明确。
![]()
而K字签证的目的,是精准吸引国际青年科技人才。
我国将于今天,即2025年10月1日推出的K字签证。这一举措,展现了国家层面在全球范围内精准吸引和争夺STEM领域(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青年科技人才的战略。
该举措的核心是主动争抢人才。
K签证最大特点,是无需国内雇主担保或邀请,为外籍青年科技人才来华“试水”提供了极大便利。
国际竞争背景下,我们精准出击抢人才,符合我们的发展需求。
K签证被部分外媒视为中国的“求贤令”,它的推出时间,正值美国提高H-1B签证费用之际,就是明白的抢人大战。
美国地缘战略顾问Michael Feller评论我们的这一举措是“时机精准”,旨在吸引因他国政策收紧而犹豫的优秀人才。
![]()
K签证也引发国内的很多学子的争议、焦虑。
大家都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认定标准是否清晰感到困惑。
部分国内民众担忧外籍人才获得“超国民待遇”,加剧本土人才的“相对剥夺感”。
这些担心不是多余的,该举措的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
博士送外卖,对外求贤若渴,这一对表面矛盾的背后,是我国人才领域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人才结构性问题很严重,因此K签证瞄准的是STEM领域的国际青年精英。
而“博士生送外卖”现象中的主角,其专业背景未必与K签证的目标领域完全吻合。这反映了人才培养与国家重点发展领域间的结构性匹配问题。
本土人才的“相对剥夺感”,来自当国内青年在“卷学历”、“拼实习”中艰难内耗,他们看到外籍人才凭借政策便利更易来华发展,容易产生不公平感。
有网友直言:“我们自己的孩子熬夜搞科研,为什么海外本科生能轻松来华抢机会?”
这提示人才政策需兼顾“引进来”,也要“给自家人才大量机会”。
这两种现象的出现,是我们对人才评价体系的反思。
“博士生送外卖”成为新闻,本身也反映了社会对高学历者职业选择的传统观念和刻板印象。送外卖和做科研并非绝对对立,社会需要更包容、多元的成才观和职业观。
“博士生送外卖”与“K签证求贤若渴”并存的图景,说明了人才问题的复杂性。它既关乎国家战略和全球竞争,也关乎每个个体的现实选择与内心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