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卡图书
为 您 加 油
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最近有没有陪孩子,实实在在地走进街边那家小小的文具店?
如果有,你可能会和我一样,经历一场关于“物价”的认知颠覆。
这事儿得从我班上的一次数学作业说起。一年级的孩子,正在学认识钱币。有一道题是问:“一块橡皮擦多少钱?”我班上一个孩子,工工整整地填了个“5元”。
看到这个答案,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画了个叉,然后把他叫过来,用我自认为充满生活经验的语气纠正他:“宝贝,你记错啦,一块橡皮擦哪里要5块钱?应该是5毛钱才对。”
孩子抬起头,眼神里全是笃定,他认真地反驳我:“老师,我没记错,我在楼下文具店买过,就是5块钱一块。”
我当时心里的想法是:“现在这孩子,对钱真是没概念。”我还耐心地“引导”他:“听老师的,改成5毛,这才符合我们日常的消费水平嘛。”
为这事儿,我后来还跟朋友当笑话聊过,感慨如今的孩子真是不知柴米油盐贵。毕竟,我常年给孩子在网上采购文具,5块钱买十块橡皮还包邮,才是我们这代人心中的“市场价”。
你看,我的“经验”和“常识”,在我和孩子之间,筑起了一道多么坚固的墙。我笃信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丝毫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认知可能已经“过期”了。
直到上个周末,我儿子在家写作业,把整个铅笔盒落在了学校。作业不能不写,我只好冲进楼下的文具店给他买应急的铅笔、橡皮和转笔刀。
就是这次匆忙的购物,结结实实地给我上了一课。
当我站在货架前,看着那些标签,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块最普通、没有任何动漫IP的橡皮,赫然标价5元!我第一反应是:“这肯定是一盒的价格吧?”仔细一看,还真就是一块。放眼望去,整个货架,最便宜的也要一块五。
再看看转笔刀,但凡有个可爱造型的,起步价5元,十几二十块的比比皆是。铅笔也不例外,一元一支是最基础的,稍好点的就要三五块。
那一刻,我脑子里“嗡”的一声,瞬间想起了班上那个孩子倔强而认真的小脸。一股强烈的愧疚感涌了上来。原来,错的是我。不是孩子不知物价,而是我这个老师,早已脱离了真实的“线下”生活场景。
我像个被现实打了脸的旁观者,终于走进了孩子们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里。我灰溜溜地挑了一块最便宜的五毛橡皮(确实有,但只有一种选择),一支一元铅笔和一个三块钱的最简陋转笔刀,匆匆结了账。就这三样小东西,花了我五块五。
走出店门,我感慨万千。一方面,我彻底理解了为什么大家总说实体店难做。在价格如此透明的今天,如果不是万分火急,谁会为这几倍的价格差买单呢?
但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带给我的教育反思。
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是不是常常陷入这种“经验主义”的陷阱?
我们总觉得自己走过的桥比孩子走过的路还多,习惯于用我们过去积累的认知,来评判他们当下的所见所闻。我们轻易地否定他们的答案,却忘了,世界在飞速变化,他们正在接触和体验的,可能是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新大陆”。
这件事像一记警钟,提醒我:教育,首先在于倾听和理解。在孩子说出一个与我们认知相悖的答案时,先别急着打断和纠正。不妨多问一句:“哦?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可以跟老师/妈妈分享一下吗?”也许,我们会因此打开一扇了解他们世界的新窗口。
这件事也让我思考,我们在哪些方面还能为孩子想得更周到一些。比如,我们纠结于文具的性价比,也会在意他们每天长时间接触的教辅资料。像大家了解的绿卡图书,用的就是高品质的护眼纸,手感厚实,色泽柔和,孩子长时间做题看书,眼睛不容易累。这种在学习必需品上的用心,和我们想给孩子提供更好学习条件的心情,其实是一样的。毕竟,无论是橡皮还是课本,只要是孩子天天用的东西,我们都希望它在保证核心功能的同时,能更贴心、更健康一点。
另外,这件事也给了我一个非常实用的生活启示:未雨绸缪,才是对抗“临时溢价”的最佳策略。
像文具这类易耗品,完全可以在电商大促时一次性囤一些。这不仅仅是省钱,更是为了避免在急需时,被迫接受那种“不情愿的消费”。平时把功课做足,急用时才能从容不迫。
生活啊,真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会直接给你答案,却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用一个5块钱的橡皮擦这样的小事,给你上一堂生动的课。
这堂课关于谦卑,关于倾听,也关于我们如何与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相处。
那么,我也想问问你们: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被孩子“教育”了的瞬间?或者,你最近为孩子买的哪样东西,价格让你印象深刻?
在评论区里聊聊吧,我很想知道你的故事和感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