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传帮带”文化的内在逻辑关联
杜小东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新时代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其背后不仅蕴含着现代化的国际合作理念,更深度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其中,“传帮带”、“大帮小”、“老带新”、“强带弱”的文化内核,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与处世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撑和价值指引。二者并非简单的文化附会,而是形成了“理念同源、实践同构、目标同向”的内在逻辑关系,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的国际合作范式。
![]()
一、理念同源:传统“传帮带”文化与“一带一路”的价值契合
中国传统“传帮带”文化,源于农耕社会的生存需求与宗法制度的伦理规范,核心是基于“共生”与“互助”的价值取向,强调优势方对弱势方的扶持、经验的传递与能力的培育。这种文化并非单向的施舍,而是建立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儒家思想基础上,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赢格局,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
从思想源头看,“传帮带”文化的伦理根基与“一带一路”的合作理念同出一脉。儒家倡导“仁者爱人”,主张强者应承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责任,这种“利他”与“担当”精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转化为对发展中国家的平等尊重与务实帮扶。例如,中国在非洲援建的铁路项目,并非单纯的工程输出,而是配套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当地培养铁路运营、维护人才,这正是“传帮带”中“带能力”“传经验”的现代国际版。
同时,传统“大帮小、老带新”的文化逻辑,与“一带一路”对全球化失衡的矫正理念形成呼应。在中国传统商业伦理中,老字号企业会向新兴商户传授经营技巧,实力雄厚的商号会为中小商户提供资金周转支持,这种“扶弱”并非削弱自身优势,而是通过培育共同市场实现“水涨船高”。如今,面对部分国家因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基础滞后被排除在全球化红利之外的现状,“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优先领域,帮助“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补齐发展短板,正是将传统“强带弱”的文化智慧应用于国际治理,推动全球化从“中心-边缘”的单向输出,转向“多元共生”的协同发展。
![]()
二、实践同构:“传帮带”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具象化落地
“一带一路”建设并非抽象的理念输出,而是通过具体的项目合作、产能对接、民生帮扶,将传统“传帮带”文化的实践逻辑转化为国际合作的行动方案。从项目推进到能力建设,从短期帮扶到长效合作,“传帮带”的文化内核以可感知、可触摸的方式融入“一带一路”的每一个环节。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传帮带”体现为“建营一体”的全链条帮扶模式。传统“传帮带”强调“不仅要给鱼,更要给渔”,中国在“一带一路”项目中始终坚持“建设+运营+培训”的一体化思路。以中老铁路为例,项目建设期间,中国企业就为老挝培养了数千名铁路技术工人,涵盖轨道铺设、信号控制、机车驾驶等多个领域;铁路通车后,中方团队继续与老方人员联合运营,通过“师带徒”的方式传授调度指挥、设备维护等核心技术。这种模式打破了西方援建“重建设、轻运营”的短期行为,如同传统手工业中“师傅带徒弟”般,实现了技术与能力的深度传递,让老挝从“没有铁路的国家”一跃成为拥有现代化铁路运营体系的国家。
在产业合作领域,“传帮带”表现为“产业链协同”的梯度培育。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将部分成熟产能与沿线国家的资源禀赋、劳动力优势相结合,通过共建产业园区,为当地培育完整的产业生态。例如,中白工业园作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中国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更将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企业引入园区,同时为白俄罗斯员工提供从生产操作到企业管理的全流程培训。这种模式如同传统商业中“大商号带动小作坊”,通过产业链的“传帮带”,让白俄罗斯逐步具备了高端制造能力,实现了从“资源出口国”向“制造业国家”的转型。
在民生帮扶领域,“传帮带”转化为“小而美”的精准援助。传统“传帮带”不仅体现在重大事务中,更渗透在邻里互助、邻里相帮的日常生活里。“一带一路”建设同样注重贴近当地民众需求的“民生工程”,例如在非洲援建的农业示范中心,中国农业专家手把手向当地农民传授水稻种植、蔬菜大棚技术,帮助他们提高粮食产量;在东南亚国家开展的“光明行”活动,中国医生不仅为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还为当地医院培训眼科医生,让“光明”能够持续传递。这些“小而美”的项目,如同传统社会中“邻里相帮”的温暖延续,让“一带一路”的合作成果真正惠及普通民众。
![]()
三、目标同向:从“共生”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升华
传统“传帮带”文化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守望相助、共生共荣”的社群关系;而“一带一路”倡议的长远愿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者在目标上一脉相承,前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共同体”理念,后者是面向全球的“大共同体”构想,“传帮带”文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可落地的文化路径和实践范式。
在中国传统社会,“传帮带”是维系社群稳定与发展的重要纽带。在乡村,长辈向晚辈传授农耕技艺,保障粮食生产的延续;在宗族,族长向族人传递族规家训,维护家族的和谐团结;在行业,师傅向徒弟传承技艺诀窍,确保行业的薪火相传。这种“传帮带”形成的“共生”关系,让个体在社群中获得支撑,让社群在互助中实现发展。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将这种“共生”理念从中国传统社会扩展到全球范围,主张各国超越国界、种族、文化的差异,通过相互帮扶实现共同发展。
从实践效果看,“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正在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转化为现实。在东南亚,中国与东盟国家通过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共享5G技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帮助东盟国家实现数字化转型;在中东,中国与沙特、伊朗等国合作建设石油化工园区,不仅提升了当地的产业水平,还通过技术转让让中东国家逐步摆脱对石油出口的依赖;在欧洲,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7+1”合作机制,通过产能对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让中东欧国家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些合作案例,如同传统“传帮带”构建的社群共生关系,正在让全球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同时,“传帮带”文化中的“平等”与“尊重”,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价值保障。传统“传帮带”并非“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基于平等关系的互助。师傅与徒弟、大商号与小作坊之间,虽有能力强弱之分,但无地位高低之别。这种平等理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体现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中国从不将自身意志强加于他国,而是尊重沿线国家的发展意愿和道路选择,与各国共同规划项目、共同推进建设、共同分享成果。例如,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中国与巴基斯坦充分协商,根据巴基斯坦的发展需求,将项目重点从能源、交通扩展到农业、教育等民生领域,真正实现了“以对方需求为导向”的平等合作。
![]()
四、结语:文化基因与时代实践的辩证统一
“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传统“传帮带”文化的逻辑关系,本质上是中国文化基因与时代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传帮带”文化并非僵化的历史遗产,而是经过千年沉淀形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智慧;“一带一路”也并非简单的经济合作倡议,而是承载着中国文化价值的国际合作范式。
在全球化面临逆流、单边主义抬头的当下,“传帮带”文化所蕴含的“互助”“共生”“共赢”理念,为破解全球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将这种文化内核转化为具体的合作实践,不仅让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更向世界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霸权逻辑的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不是“零和博弈”的竞争,而是“1+1>2”的共赢;不是“强者主导”的支配,而是“强带弱”的担当;不是“文明优越”的输出,而是“文明互鉴”的包容。
从古代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到今天“一带一路”的钢铁巨龙,中国传统“传帮带”文化始终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精神纽带。在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这种文化内核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价值,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普惠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为人类共同发展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作者杜小东,别名:一带一路先生,系重庆一带一路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理事长兼主任、一带一路门户网创始人,重庆对外经贸学院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西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客座教授,重庆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等)
编辑整理:与世界
特别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疏漏,以最新统计为准。若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