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华刚 摄影 王有鹏
100年前,在四川泸州的龙溪河畔,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水电站——洞窝水电站,点亮了泸州的第一盏电灯。
![]()
活动现场。
9月29日晚,泸州为洞窝水电站举办了一场思政活动,在演员讲述与情景剧的穿插中,与当地群众一起穿越百年光阴,触摸钢铁与电流里的家国情怀,感受那份“自力更生、科技报国”的工匠精神,传承那份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
![]()
讲述中穿插情景剧。
100年前,洞窝水电站是实业救国的火种,后来变成抗战军工的能源命脉;它从自力更生的技术攻坚,到绿色发展的智慧转型,始终与国家同频,与时代共振。
中国水科院正高级工程师张伟兵在现场讲述到,二十世纪初,世界水电开发已进入蓬勃发展期,而中国的水电事业才刚刚萌芽。当时,建设一座水电站所需的人力、财力巨大,技术门槛极高,水电技术的核心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而那时的中国,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想要建成首座水电站,更是难上加难。
1921年,留洋工程师税西恒,带着德国留学的图纸与“实业救国”的初心,历经四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于1925年2月,建成了装机容量140千瓦的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水电站。
![]()
演员亮相。
当年那些用糯米浆与条石筑起的,不仅是一座水电站,更是中国工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丰碑。在现场,演员们通过深情的演绎,将那段充满理想与热血的岁月真切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一路走来,洞窝水电站从1925年的140千瓦机组,到1952年的1140千瓦总装机,再到1988年的2250千瓦,数字的增长背后,记录下的不只是电站的发展,更是中国工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脚步、发展的缩影,是一代代水电人“不服输、不放弃”的坚守。而洞窝水电站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了一座电站本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