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学生,算得了微积分,却搞不懂“一斤到底有多重”。网购时全凭感觉下单,等收到货拆开一看——好家伙,花椒能当传家宝,豆皮袋子比人高,这哪是买东西,是给宿舍囤年货啊,网友们的经历,看得人笑到打鸣。
![]()
最经典的是买花椒的大哥。“本来想买200克炖肉,结果看成2000克,快递到了拆箱,一整袋跟小面袋似的。”他吐槽,最后全宿舍分头行动,给同学、辅导员、食堂阿姨各送了一把,“现在整栋楼做饭都飘着麻味,食堂大妈见了我就喊‘花椒侠’。”底下有人接茬:“我买榨菜也这样,5斤装的坛子抱回来,分给室友当零食,吃了半学期还剩大半坛,现在看见榨菜就犯怵。”
![]()
买水果的翻车现场更是层出不穷。有个女生说:“在学校买苹果论个,俩苹果快10块,以为一斤能买五六个,结果网购5斤橙子,自提点老板递过来一个大塑料袋,我当场懵了——这哪是5斤,分明是一筐!扛回宿舍分了三天,最后连隔壁宿舍都来讨,说‘再不吃就坏了’。”还有人买胡萝卜:“就想要两根,结果下单5斤,拿到手发现是一大包,够炒十盘菜,最后只能拜托食堂阿姨帮忙消耗。”
![]()
重量单位在大学生这儿,仿佛是另一种语言。“分得清千克、克,一换算成斤就懵。”有个男生晒出5斤卫生纸的照片,“以为就一小提,结果拎着跟扛砖似的,去食堂打饭根本带不动,最后拆了几卷塞包里,剩下的放宿舍当‘战略储备’。”更绝的是买豆皮的:“一袋3公斤,站起来快到腰,取货时对着那袋‘豆皮山’沉默了五分钟,现在煮火锅、凉拌、炒菜轮着来,感觉毕业前都吃不完。”
![]()
![]()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学校里买东西都论个、论份,超市标价也多是‘500克多少钱’,谁没事算一斤等于多少克啊?”有网友解释,第一次在菜市场说“来一斤苹果”,老板称完递过来,他还嘀咕“怎么这么多”,后来才知道“一斤=500克”——这知识点课本里学过,可手里没掂过,就是没概念。
![]()
![]()
现在大学生们总结出经验:“网购先看克重,超过1000克的先问室友‘要不要拼单’;买水果尽量选‘2斤尝鲜装’,免得又囤成‘年货’。”但偶尔还是会翻车,就像有人说的:“上次想买500克面条,结果点成5斤,老板咔咔装了一大兜,我抱着面条站在超市门口,突然理解了我妈说的‘过日子得精打细算’——原来一斤的分量,真的能给人上一课。”
![]()
说到底,这哪是没概念,是缺乏生活实践。等多买几次5斤的胡萝卜、10斤的大米,估计不用教也能掂量出“一斤”有多重了。毕竟,谁还没为“对斤没概念”交过几次“学费”呢?你说,下次网购前,是不是该先找个秤练练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