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江洲 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
“鞭打快牛”的核心症结在于领导干部的站位与格局。若进一步追问“快慢牛”分化的根本,便会发现:没有人生来甘于平庸,“慢牛”的滋生、“快牛”的受困,往往源于管理者自身的履职偏差。唯有推动管理者“能上能下”,打破惰性壁垒,才能从根源上扭转局面,让“快牛”不吃亏、“慢牛”有干劲。
![]()
“快慢牛”的本质问题,藏在部分管理者的“惰性基因”里。现实中,一些管理者自身就是缺乏动力的“慢牛”:有的凭借资历“熬”到管理岗位,缺乏主动作为的意识,日常工作习惯于“按部就班”,对新问题、新挑战视而不见;有的跟不上时代发展节奏,对新政策、新方法学习滞后,面对复杂工作只会沿用旧经验,陷入“路径依赖”的泥潭;有的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为规避风险选择“少干少错”,遇到任务要么层层下压推给“快牛”,要么敷衍应付只求“不出事”。这类“慢牛型”管理者,既无法为“快牛”搭建成长平台,也不能为“慢牛”树立奋进标杆,反而会让“懒政怠政”的风气蔓延,导致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与积极性大打折扣。
管理者的“慢”,不仅会固化“快慢牛”的分化,更会让“快牛”陷入“吃亏不讨好”的困境。一方面,“慢牛型”管理者缺乏科学的任务分配能力,只会把繁重任务集中到“快牛”身上,却忽视其合理诉求,既不给资源支持,也不给激励保障,让“快牛”的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另一方面,这类管理者缺乏识才、用才的格局,对“快牛”的创新尝试动辄苛责,对“慢牛”的消极怠工视而不见,导致“干得越多错得越多”“不干不错”的畸形逻辑盛行,最终寒了“快牛”的心。
破解“快慢”困局的根本之策,在于建立管理者“能上能下”的动态机制,让“慢牛型”管理者“下得去”,让“快牛型”人才“上得来”。要明确管理者的履职标准,将“是否推动团队发展、是否关爱干部成长、是否主动担当作为”纳入考核,对那些懒政怠政、能力不足、群众不满的“慢牛型”管理者,坚决予以调整、问责,打破“铁交椅”“终身制”;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从“快牛”中选拔有能力、有担当、有思路的干部充实到管理岗位,让懂业务、肯实干的人主导工作,为团队注入“快节奏”“高效率”的活力;要完善监督与反馈机制,鼓励干部群众对管理者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慢作为”“不作为”问题,确保管理者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
![]()
当管理者“能上能下”成为常态,“慢牛型”管理者失去生存空间,“快牛型”管理者引领团队发展,整个干部队伍的生态才能得到重塑:“快牛”的付出会被看见、被认可,干事热情持续高涨;“慢牛”会在正向引导与竞争压力下主动提升,努力向“快牛”看齐。如此,“鞭打快牛”的作风顽疾才能彻底根除,干部队伍才能真正实现“人人愿担当、个个求奋进”的良好局面。
内容说明: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