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lcolm Rosholt,中文名为饶世和,1907年9月8日出生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罗肖尔特。1931年来到中国北京,在当时的燕京大学进行研究工作。1932年,凭借他的一些新闻经验,他到上海,在美国人开办的一家名为《China Press》的报纸,担任特约撰稿人。在上海期间,他报道了发生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和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
![]()
饶世和于1948 年 7 月 4 日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纳尔逊的活动上发表演讲。
1940年末他返回美国。1943年起他再次来到中国,担任情报官兼联络官,1944年10月他来到昆明,为美国空军第 14 航空队(“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工作。抗战结束后离开。1949年春,他又一次来到中国,加入陈纳德在中国组建的民营航空公司,负责公共关系工作,直到1952年返回美国。1979年,他担任美国第14航空协会主办杂志的图片编辑。2005年2月21日去世,享年98岁。
饶世和在华期间,形成了大量的历史照片,用镜头记录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尤其是抗战前后上海的历史。
第一辑:
第二辑:
第三辑:
第四辑:
第五辑:
第六辑:
第七辑:
第八辑:
第九辑:
第十辑:
第十一辑:
第十二辑:
第十三辑:
第十四辑:
第十五辑:
第十六辑:
第十七辑:
第十八辑:
![]()
一名法国军官。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英法国三国都派遣部队增援上海,主要目的是维持租界秩序和侨民安全,并未参与战争。
![]()
一群孩子向法国军官伸着手。后面是沙袋垒的路障。
![]()
法国军官似乎是拿出点零钱分给这群孩子。
![]()
法国士兵们在调试机枪。
![]()
法国士兵在调试机枪。
![]()
这是什么型号的机枪?有懂的吗?
![]()
法国士兵与坦克,雷诺FT-17轻型坦克。
![]()
法国军官士兵与停在路边的坦克。
![]()
法国士兵与坦克。
![]()
正在一条石子路上骑车巡逻的英国士兵。
![]()
法国步兵抵达上海。
![]()
抵达上海的法国步兵部队。
![]()
法国部队走在街头,引发民众围观。
![]()
法国步兵。
![]()
法国士兵,这张照片可以看到携带的装备,炊具,钉靴。
![]()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在道格拉斯航运公司的补给舰上。
这张照片刊载于饶世和所著的《老上海的新闻记者团》一书第 10 页,图片说明为:“1937 年,美国海军陆战队第 4 团的增援部队乘坐道格拉斯航运公司的补给舰抵达上海外滩附近的海关码头。运兵船则锚泊在黄浦江下游靠近吴淞的水域。”
![]()
道格拉斯航运公司的补给舰上,大多数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有一名拿着相机的摄影记者,左侧应该是两名中国船工。
![]()
在补给船上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与物资挤在一处。
![]()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们背起各自行李准备下船。
![]()
卡车上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们。
![]()
卡车上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
![]()
![]()
![]()
托马斯・克拉克上校,美国海军陆战队第2陆战旅第6团的指挥官。
![]()
查尔斯・F・B・普莱斯中校(1881-1954),曾指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4陆战团。
![]()
满载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的卡车在街上驶过。
![]()
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摩托车边斗里打盹。
![]()
![]()
![]()
![]()
两名女子与英国士兵在岗哨处聊天。
![]()
英国士兵驻守的检查点。
![]()
一处检查站,拉起铁丝网,掩体后是几名安南士兵。
![]()
极司菲尔路铁路桥旁的英美军官。
![]()
上海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上的英国士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