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清华大学点名通报了几起“黄牛”事件:
![]()
其中,两名教职工,一个帮旅行团违规报备进校赚钱,一个在网上拉客让家属开车带人进校。结果双双被公安拘留,一个7天,一个10天。
学校也跟进处理:有的直接被解聘,有的被取消车证、限制入校权限。
可能有人问,不就是带点人进学校吗,至于拘留加解聘吗?
咱们慢慢分析。
![]()
一、拘留7到10天,重不重?
在公安的处罚工具箱里,最轻的是警告,再重一点是罚款,最狠的是拘留(1–15天)。
这两位教职工,一个7天,一个10天,都属于中档偏上的处罚,不是最轻,也不是最重。
为什么要拘留?
![]()
因为这不是一次性“顺手帮个忙”,而是搞成生意了:
一个跟“黑导游”勾结,批量把旅行团弄进学校;一个在网上招揽游客,搞得跟跑网约车一样。
这种情况,已经扰乱学校秩序,公安觉得罚款没啥震慑力,所以用了拘留。
二、学校解聘,冤不冤?
从法律上看,合情合理。单位有权利在员工严重违纪的时候解除合同。清华的校规早就写明“严禁有偿报备”,这几个人还偏偏踩线。
但从个人角度看,确实挺惨。
被拘留已经有违法记录,再加上解聘,等于职业生涯直接归零。
在教育系统里再就业会很难了。
这时候有人会拿美国的大学举例,几乎所有的大学,包括名校哈佛、耶鲁他们的大门都是敞开大,游客随便进,为啥中国大学非要门禁森严?
我的理解是:
![]()
美国大学和城市街区融在一起,天然就是开放的;中国大学大多是大院子,围墙一圈就能管。
美国大学若校内发生事故,比如学生喝酒出事、走路被车撞了、甚至遭遇抢劫,第一时间是报警,警察出警。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或者由对方当事人承担责任。
![]()
学校只在明显管理疏忽时才会被追责,比如宿舍消防设施不合格、明知有危险不处理。
中国大学,若出了事,第一反应是学校怎么没管住,舆论和家长都要下场追责。
中美人口基数的差距,的确让清华北大的参观需求远超哈佛,耶鲁爆棚。
![]()
而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心态和管理逻辑不同:在中国,名校是稀缺资源、学校要兜底责任;几万人想进去,如果放开,师生日常秩序就没法保障。
所以,中国的大学管理逻辑就是:宁可门禁更严,也不能让秩序失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