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领取-->
9月25日,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清华出发,剑桥归来!他28岁回国任教授》,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厉侃的经历。
![]()
公开资料显示,厉侃,1993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市,父母均为医护工作者。中学时期受班主任影响,他对物理竞赛产生浓厚兴趣,后凭借物理竞赛成绩保送清华大学。2014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工程力学系(钱学森力学班),同年10月赴美国西北大学黄永刚院士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于2019年3月获得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2019年4月,他前往英国剑桥大学Norman A. Fleck院士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12月,厉侃全职回国,加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任教授。
![]()
厉侃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题组合影
据华中科技大学官网显示,厉侃,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者”,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获得者,东湖青年学者。
在科研方面,厉侃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
Nature(封面)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NA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mall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8篇,其余合著论文16篇,google scholar被引1500余次。
兼任
npj Flexible Electronics、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ASME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Elsevier Mechanics of Materials等期刊审稿人。
厉侃表示,进入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是其科研之路的起点,该班集体注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具有较高的容错率,鼓励学生探索兴趣方向。他选择出国深造是为了更好地回国服务,并将“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信念。在结束博士后研究后,他坚定选择回国工作,希望以所学回报祖国。
2021年9月22日,厉侃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的研究成果“仿风传种子三维微电子飞行器”在《自然》期刊在线发表,并当选当期封面。该研究设计出一类可被动驱动、随风飞行的微飞行器,实现了无主动动力情况下的长时间、远距离飞行,是迄今人工制造的最小飞行器之一。
![]()
研究成果“风传种子启发的三维微电子飞行器”被选为《自然》(Nature)的封面文章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我目前的研究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共同努力,将这项研究做成一个热点,让我国的原始创新领先国际。”执着、坚守、有趣、年轻——这是对厉侃这位“90后”博士生导师的最好注脚。
来源:募格学术、科研大匠整理自极目新闻、清华大学、华中科大
现在注册滴滴顺风车,完成首单有50元奖励!
回复【A01】领取85本哈佛商学院必读书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