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D打印技术在数年前几乎被欧美企业牢牢掌控——核心技术专利长期封锁,设备市场由西方主导,中国厂商只能徘徊于产业链末端,在低附加值领域艰难求生。
2. 然而时至今日,全球每售出10台消费级3D打印机,就有接近9台来自中国制造。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消费级机型出货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0万台以上,其中绝大多数产能由中国贡献,更凭借关键技术的飞跃式进步,终结了欧美长达数十年的技术统治地位。
3. 这场从被动追随到全面领跑的转变,中国历经整整14年。在这段征程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发展逻辑?又有哪些先锋企业成为推动变革的核心力量?
![]()
4.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ontext在2025年一季度发布的权威数据,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出货量同比激增22%,历史性地迈过百万台门槛,成为整个3D打印生态中增长最为迅猛的细分板块。
5.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单价超过2万美元的专业级与工业级设备销量却呈现下滑趋势。这一转折的关键在于:中小微制造场景对“高效率、低成本”生产设备的需求急剧升温,而中国制造商恰好精准捕捉并满足了这一转型需求。
6. 2024年全年,中国出口3D打印机达377.8万台,出口总额攀升至8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75%。其中,消费级产品占据绝对主力,全球市场上高达96%的消费级3D打印机均由中国生产制造。
![]()
7. 从昔日受制于人的“技术跟随者”,跃升为今日引领全球的“产能中枢”,中国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这场逆袭。而这段崛起之路的起点,要追溯到3D打印尚被视为“极客玩具”的初始阶段。
8. 在早期发展阶段,欧美品牌牢牢把持着行业话语权,其核心优势源于一项关键专利——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Stratasys公司率先提出FDM(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并以此构建起坚固的技术壁垒,长期垄断全球设备市场。
9. 直到2008年前后,FDM核心专利陆续到期,中国企业才得以借助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切入赛道。但彼时的产品多以组装套件为主,售价仅两三百美元左右。
![]()
10. 这些设备通过亚马逊、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销往世界各地,用户需耗费数十小时自行拼装调试,打印速度仅为每秒50毫米,整体效率极为低下。
11. 当时的3D打印机更多是科技爱好者书桌上的“新奇装置”,存在速度慢、精度差等问题,难以胜任实际生产任务,整个行业也因此长期停滞在“非生产力工具”的边缘状态。
12. 申康曾在接受36氪采访时指出,3D打印真正的瓶颈不在于能否完成模型输出,而在于是否具备达到量产标准的成型速率。他强调,若一台机器每天仅能产出几个零件,便永远无法摆脱“玩具”标签,行业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升级。
![]()
13. 洞察到这一根本痛点后,2015年,从阿里巴巴离职的申康创立潮阔科技。初期,公司与其他国内厂商并无二致,依靠低价套件实现快速出货,甚至在2017年“双十一”创下日销上千台的佳绩,短期内实现了商业回报。
14. 但在行业红利高涨之际,申康却做出一个违背常规的决策:果断砍掉最畅销的套件产品线,将全部资源集中投入“高速打印”技术攻关。他深知,若无法突破速度极限,中国厂商将始终困于低端代工泥潭,产业亦难有长远发展。
15. 当时,全球95%以上的3D打印机采用I3架构,该结构成本低廉但结构笨重,运动部件惯性大,提速后易引发振动,导致打印失真,不具备迈向工业化生产的潜力。
![]()
16. 潮阔选择迎难而上,转向研发难度更高的三角洲架构。该架构采用三轴并联设计,大幅降低运动惯性,天生适合高速运行,但控制算法极其复杂,开发周期长、失败风险高,远超传统方案的技术门槛。
17. 此举在公司内部引发巨大争议,连创始团队成员也质疑此举为“徒劳之举”,研发过程中更是屡遭挫折。
18. 初代样机甚至连调平操作都依赖A4纸手动校准,高速运转下频繁出现精度漂移、结构磨损等问题,挑战接踵而至。但申康始终坚持信念:唯有速度革命,才能打开产业未来的大门。这份执着最终迎来技术突破。
![]()
19. 2019年,潮阔成功研制出首款显著提速的原型机,初步验证了高速路径的可行性。次年,SR系列正式面向全球发布,打印速度提升至150毫米/秒,首次向业界展示了“高速打印”的现实价值。
20. 2022年,V400机型横空出世,将速度推升至600毫米/秒,标志着行业正式迈入“动车时代”。
21. 自此之后,“3D打印农场主”群体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他们利用设备批量制作手办、灯具及日常用品。原本耗时数小时的任务,如今几十分钟即可完成,生产效率的跃升直接激发了中小批量定制化生产的新需求。
![]()
22. 2024年,潮阔推出迅影光S1 Pro,将FDM消费级设备的打印速度刷新至1200毫米/秒,被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为“全球最快消费级FDM 3D打印机”。同一模型打印时间由前代产品的两小时压缩至五十分钟以内。
23. 同年,该机型在北美与欧洲创客圈迅速走红,成为最受欢迎的高速机型之一,广受独立设计师与微型工厂青睐。
24. 今年,潮阔再推两款针对性新品:追日梭T1 Max专为“打印农场”场景打造,工作效率相较同类架构提升两倍以上,设备投资回收周期缩短至三四个月。
![]()
25. 巨灵铸V500则聚焦大尺寸成型能力,支持500毫米立方构建空间,可一次性打印长达1.5米的中国龙装饰摆件或完整Cosplay盔甲,彻底告别分件拼接流程,全面覆盖从中等批量到大型物件的多样化生产需求。
26. 高速打印技术的成熟,不仅改写了设备性能参数,更重塑了整个3D打印产业的运作模式。过去购买3D打印机的主体多为个人爱好者和创客,如今超过八成设备已被用于实际生产环节。
27. 潮玩经济带来的爆款效应,促使义乌等地涌现出数千台规模的“3D打印集群”,即所谓的“打印农场”。以一个30厘米长的龙形模型为例,过去单次打印需十几个小时,成品售价约1000美元;如今使用潮阔高速机仅需1小时即可完成,终端售价降至500多美元,回本周期缩短十几倍。
![]()
28. 同时,PLA等主流打印材料价格也从每吨3万元下降至不足2万元,单个手机支架的打印成本已低于1元,低成本优势进一步拓展了应用场景边界,越来越多行业开始尝试用3D打印替代传统制造方式。
29. 在当前全球3D打印格局中,布局高速技术的企业不止潮阔一家,但其发展路径与拓竹、创想三维呈现出明显差异。
30. 拓竹依托大疆技术背景并通过Kickstarter众筹成功打入海外市场,凭借P/X系列产品在海外迅速积累口碑;创想三维则依靠丰富的产品谱系和庞大的用户基础,稳居行业前列。
![]()
31. 相比之下,潮阔虽整体体量尚未跻身最大阵营,但胜在更早锁定高速战略方向,通过SR系列、V400、S系列及T系列的持续迭代,率先在打印速度与系统稳定性方面跨越“生产级”门槛,建立起鲜明的技术护城河。
32. 申康曾公开表示,高速赛道的竞争远比销售套件激烈得多,但这正是让行业摆脱“玩具宿命”的唯一出路。
33. 如今,随着迅影光S1 Pro获得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潮阔的角色也悄然转变——不再仅仅是硬件供应商,而是逐步进化为以技术创新和生产效能为核心驱动力的产业赋能者。
![]()
34. 而潮阔的成长轨迹,正是中国3D打印产业逆袭之路的真实写照——从2008年借专利到期之机进入市场,到2025年掌握全球96%的消费级产能,中国不仅依托强大的供应链实现了规模扩张,更依靠企业对核心技术的不懈攻坚,彻底打破欧美长期垄断的局面。
35. 这场历时14年的赶超历程充分证明:当技术创新与真实市场需求深度融合时,中国完全有能力在新兴科技领域实现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换。随着更多应用被挖掘激活,中国3D打印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仍不可限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