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枭龙战斗机,也就是国际上叫的JF-17 Thunder,这玩意儿本来是中巴两国空军合作搞出来的轻型多用途战机,定位就是给预算不宽裕的国家提供性价比高的空中力量。
结果呢,现在一看,出口订单基本都从巴基斯坦那边走,缅甸、尼日利亚、阿塞拜疆这些买家,全是找巴空军谈的,中国成飞好像退居二线了。
为啥会这样?说白了,成飞手头活儿太多,J-10、J-20这些主力机型压得喘不过气,枭龙这轻型货对中国空军来说又不是刚需,就干脆让巴方全盘接手生产和推销。
![]()
枭龙的来头其实挺早的,1986年成飞就开始琢磨一个叫Super-7的项目,本来是和中国和美国格鲁曼公司合作,想升级老式的歼-7战斗机。
那时候中国空军还在用米格-21的衍生型号,性能跟不上时代了。结果合作没多久,美国那边因为各种原因撤了摊子,项目就搁浅了。转眼到199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空军急眼了,他们的F-16采购被美国卡脖子,不给货,还附加一堆政治条件。
巴方一看,印度空军那边苏-30和幻影2000满天飞,自己不能坐以待毙,就开始四处找伙伴。1995年,中巴签了个谅解备忘录,决定联手搞一款新机,叫FC-1,也就是后来的枭龙。巴基斯坦出钱,中国出技术,这分工从一开始就定好了。
![]()
1999年6月,正式合同敲定,总投资5亿美元,巴方承担大头。成飞负责整体设计和核心部件,巴基斯坦航空复合体(PAC)负责组装和部分制造。
项目启动后,成飞团队花了几年时间优化气动布局、航电系统啥的,用的是鸭式布局加三角翼,单发发动机,最大速度马赫1.6多点,作战半径1000公里左右,挺适合中小国家打空战和对地攻击。2003年8月25日,第一架原型机在成都首飞,数据反馈不错。
接着就是测试阶段,做了上千小时飞行试验,逐步迭代到Block 1版本。2007年,第一批四架交付巴空军,那时候巴方已经在卡姆拉基地建好生产线,中国运过去半成品,他们本地组装。
为啥生产线直接建在巴基斯坦,而不是中国全包?这里面有几层算盘。第一,中国空军的需求不一样。从2000年后,中国主力机型转向中型和重型,J-10是中型,J-11、J-16、J-20都是重型或准重型,轻型机像歼-6、歼-7早淘汰了,枭龙这吨位和定位对中国来说多余,不值得自己大批量产。
第二,巴方从一开始就想本土化生产,省钱省事儿,还能养活本地产业。合同里写明,PAC能逐步提高组装比例,从最初的25%到后来的58%。中国只管提供发动机、雷达这些高精尖部件,组装和低端加工让巴方干。这样一来,技术转移也顺带实现了,巴空军学着用,还能出口赚外汇。
![]()
成飞,也就是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从1980年代起就是中国战斗机设计主力。1986年,他们启动J-10项目,这和枭龙研发几乎同步。J-10是中型多用途机,鸭翼布局,首飞是1998年3月,2004年服役。成飞一边搞J-10,一边分心枭龙,资源本来就紧巴巴。
结果2008年,J-20隐身重型机项目上马,这可是国家战略级,2011年1月首飞,2017年正式列装。J-20体型大,技术复杂,隐身涂层、相控阵雷达、矢量发动机,这些都需要海量测试和迭代。成飞的厂房、工程师、风洞实验室全扑上去了,生产线从J-10转到J-20,产能直接翻倍。
到2010年代,成飞的活儿更堆积了。J-20不光要量产,还得升级Block 2版本,加装更先进的传感器和导弹接口。2020年左右,J-35舰载隐身机也开始研制,这又是新战场,成飞得从头设计折叠翼和着舰钩。
结果呢,J-10的后续生产干脆移到贵州航空工业集团(贵飞),2022年左右完成交接。贵飞那边接手J-10C出口型,成飞腾出手专心高端货。
枭龙呢?2021年Block 3版本首飞,上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头盔显示,但生产还是巴方全权负责。中国只派专家去卡姆拉指导升级,省得两头跑。成飞要是还管枭龙量产,那车间得24小时转,工程师得加班到吐血,哪有精力搞J-20的第五代升级?
![]()
这么一转,枭龙就成了巴基斯坦的“亲儿子”。巴空军现在有150多架在役,占他们机队的半壁江山。出口推广也全靠巴方推。最早是2015年,缅甸空军签了16架Block 2,2016年交付,用来替换老米格-29。缅甸地形复杂,丛林山地多,枭龙轻巧好维护,挺合适。
接着2018年,尼日利亚买了3架Block 2,用在反恐任务,对付博科圣地那种地面目标。尼日利亚预算有限,F-16买不起,枭龙单价2000多万美元,性价比高。
2024年2月,阿塞拜疆签了16架Block 3,总价16亿美元,9月首架到货。阿塞拜疆和巴基斯坦关系铁,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后,他们看中枭龙的电子战能力,能挂精确制导炸弹。
今年2025年,事儿更大了。6月6日,巴阿签追加40架Block 3的合同,4.6亿美元,外加20亿投资包,建培训中心和维修厂。这是巴基斯坦史上最大军售单子,阿塞拜疆空军一下子从零起步建中型机队。
其他国家也盯着,2023年阿根廷空军去巴基斯坦考察过,想买18架替换老美洲狮,但到现在还没下单,主要是经济问题。伊拉克据说在谈,孟加拉、埃及、黎巴嫩这些也表达过兴趣。总的看,枭龙出口已超160架,巴方产能每年20架,够用。
![]()
为啥中国不抢这块蛋糕?中国现在推的出口机是J-10C和J-35。J-10C上了KLJ-7A雷达,性能接近F-16V,2021年巴基斯坦自己买了36架。J-35是五代隐身,瞄准中东土豪。
枭龙定位低端出口,中国让巴方玩,换来技术合作和地缘支持。巴基斯坦卖出去一架,中国拿分成,还能拉近盟友圈子。成飞呢,专注核心竞争力,J-20出口型已经在谈,未来赚得盆满钵满。
这模式接地气吧?中巴合作不是空谈,枭龙证明了技术+资金的组合拳多猛。巴方从零学到组装全机,中国省力输出标准。成飞忙是忙,但忙对了方向,重型机才是王道。结果枭龙在巴天空呼啸,出口地图越画越大,看起来像巴独角戏,其实是中国战略的聪明一笔。
谁说轻型机不值钱?对巴基斯坦来说,这就是救命稻草,对中国是锦上添花。未来呢,阿塞拜疆的40架一到,巴厂得加班,成飞继续埋头J-20升级,中巴航空这盘棋,越下越活络。
![]()
枭龙的成功也暴露了中国军工的资源分配逻辑。成飞作为骨干企业,手握J系列命脉,产能有限,就得优先国家需求。中国空军规模大,重型机多,覆盖高低端威胁,轻型机外包出去合理。巴方呢,空军小,预算紧,枭龙正好补位,还能转手卖钱。
数据显示,巴空军JF-17占比超50%,2025年5月印巴冲突中,他们用枭龙打空对空和对地,击落几架印度无人机,实战检验过硬。这不光是机子好,巴方维护体系也跟上来了,中国专家培训本地技工,现在PAC能独立升级软件。
出口上,巴基斯坦的推销策略也聪明。去航展带真机飞,价格透明,不玩猫腻。阿塞拜疆这单子,带了投资和技术转移,帮巴方建生态链。相比之下,阿根廷考察后卡壳,主要是美元短缺和政治波动,但巴方没放弃,还在跟进。
尼日利亚那3架,用了两年,反恐效果明显,帮他们省下大笔油钱。缅甸16架,融入边境巡逻,替换掉老旧的F-7。总出口额已超10亿美元,巴国防工业从依赖进口,转向输出国。
![]()
成飞的忙碌不是借口,是现实。J-20从立项到量产,烧了上千亿,工程师上万人。J-35舰载版,得适配航母弹射,测试上百次。
移交J-10给贵飞,就是优化链条,中国军工总产能超500架/年,但高端优先。枭龙Block 3的AESA雷达是中国KLJ-7A简化版,成飞设计,但巴方组装测试,省了物流成本。
说到底,这事儿是双赢。巴基斯坦空军现代化,经济上赚外汇,中国技术影响力扩圈,不用分散精力。枭龙虽轻型,但实战可靠,出口门槛低,帮不少国家空军升级。
未来,随着Block 4可能加装更强发动机,市场还会大。成飞呢,继续深耕五代机,2024年珠海航展J-20S双座型亮相,出口潜力巨大。中巴这对儿,合作三十年,越磨合越默契,枭龙就是活例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