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智能化的触角正悄然延伸至每一个角落,而这些看似简单的“聪明时刻”背后,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技术方向:端侧 AI。
- 2025 年 8 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将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等八大类消费级 AI 终端列为关键创新方向。
- 这项政策释放出强烈信号:过去高度依赖云端处理的智能功能,正在加速向用户手中的本地设备转移,实现真正的“智能下沉”。
![]()
- 在这场席卷万物的智能升级浪潮中,谁在主导终端侧智能化的核心驱动力?面对技术落地中的重重壁垒,芯片企业又该如何破局前行?
- 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AIIA)与上海海思联合主办的端侧 AI 论坛上,上海海思所展示的最新战略路径,或许揭示了行业发展的关键答案。
- 事实上,端侧 AI 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并非偶然。其背后早已汇聚了成熟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准备。
![]()
- 自 2022 年底以来,大模型技术迅速渗透各行各业,无论是个人使用的对话助手,还是企业级的决策系统,都在借助大模型大幅提升运行效率。
- 随着模型性能持续优化、算法迭代周期缩短,模型内部的知识密度显著提升,为大模型从云端走向终端设备提供了坚实支撑。
- 尤为关键的是,端侧 AI 带来的用户体验改善清晰可见:数据计算直接在手机、家电等本地完成,无需上传网络,极大增强了隐私保护能力。
![]()
- 同时摆脱对网络连接的依赖,使得响应速度大幅提升。例如语音唤醒指令,几乎可以做到即呼即应,不再需要等待服务器反馈。
- 从经济角度看,大多数端侧 AI 设备采取一次性购买模式,后续无需支付订阅费用,相比按月计费的云服务更具成本确定性,更符合大众消费心理。
- 然而越是前景广阔的领域,面临的挑战也越严峻。作为支撑端侧 AI 运行的核心力量,终端芯片厂商正面临三大难以回避的难题。
![]()
- 首先是终端种类“过于多样”,涵盖几十元的智能灯泡、数千元的电视,乃至需要百TOPS算力支持的安防摄像头。
- 各类设备形态各异、用途不同,所需算力跨度从几 TOPS 到上百 TOPS 不等,这就要求芯片必须具备广泛的开源模型兼容能力,才能满足多样化场景需求。
- 其次是部署流程“效率偏低”,企业在将AI应用部署到不同硬件平台时,往往需反复调整模型参数、进行软硬适配,导致整体落地周期被大幅拉长。
![]()
- 最后是成本控制“难度极高”,终端产品普遍体积受限且价格敏感,若追求高性能则容易推高制造成本;若压缩成本,则可能导致算力不足,影响体验。
- 这种性能与成本之间的矛盾,让许多厂商陷入两难境地。
- 但从另一个维度来看,这些挑战也重塑了芯片企业的角色定位——它们不再只是提供硬件模块的供应商,而是要成为连接开发者、设备制造商与应用场景的“中枢节点”。上海海思的战略布局,恰好契合这一转型趋势。
![]()
- 在实际推进中,上海海思聚焦于三大核心方向:场景智能、AI Agent 和物理 AI。据技术专家介绍,这三个方向既覆盖当前主流应用,也为未来智能演进预留空间。
- 首先看场景智能,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与用户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方向。家用电器、音视频终端等设备正通过该技术变得更懂用户行为习惯。
- 以家庭路由器为例,集成上海海思 AI 方案后,实现了“超级组网”与抗干扰增强功能。依托通信领域积累的超百万种真实场景数据,系统可识别十余类干扰源,抗干扰能力提升达 30%,有效避免观看高清视频时频繁卡顿。
![]()
- 在智能家电市场,“无 AI 不成器”已成为行业共识。海尔、美的、海信等多个品牌的空调、冰箱已广泛采用上海海思解决方案。
- 比如搭载 eAI MCU 的空调,不仅能感知人体靠近并自动调节风向防止直吹,还能实现 16% 的节能效果。
- 冰箱同样表现出色,能耗降低超过 10%;洗衣机引入 AI 称重与偏心检测技术后,洗衣过程更加平稳安静。
![]()
- 就连厨房中的触摸屏也受益于 AI Touch 技术,即便沾水也能准确识别操作意图,彻底解决误触问题。
- 在安防与机器视觉领域,上海海思的产品线覆盖从 1T 到 100T 算力等级,满足多种复杂场景需求。
- 以大华科技的周界防护大模型为例,此前常出现小目标漏检、远距离目标无法识别、运动物体误判为人形等问题。
![]()
- 引入上海海思方案后,误报率下降 90%,探测范围扩大 70%,大大减轻安保人员核查虚假警情的工作负担。
- 再来看 AI Agent 领域,2025 年被业内普遍视为“AI Agent 商用启动之年”,而端侧设备正是其实现用户触达的关键入口。
- 借助 MCP 多设备协同机制与 RAG 本地知识库调用能力,端侧 AI Agent 实现了离线状态下的快速响应,并能联动本地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信息。
![]()
- 上海海思为此推出了系列专用芯片,具备高精度背景噪音过滤能力,能够提取清晰语音指令,减少 Token 消耗,从而提升本地推理效率。
-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场景是可穿戴设备。以往用户需主动唤醒设备才能获得服务,如今基于 AI Agent 的自主判断能力,设备可主动感知使用状态,如根据运动强度建议休息时间或提醒补水,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关怀的跨越。
- 至于物理 AI,则属于前沿探索阶段的新方向,尽管尚处初期,但上海海思已在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展开深度布局。
![]()
- 不同物理场景对 AI 提出差异化需求:无人机需精准避障飞行,四足机器人要适应复杂地形自主导航,人形机器人则需处理多模态交互任务,对算力与感知精度提出更高要求。
- 朝歌科技基于上海海思方案开发的充电机器人,无论晴雨天气或复杂工况,均可为新能源汽车实现全自动充电对接。
- 在人形机器人方向,上海海思与千寻智能合作,优化芯片视觉处理单元,显著提升了图像识别准确率与环境理解能力。
![]()
- 目前千寻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已能顺利完成叠衣服等精细动作,双方还将在智能计算架构、多维感知融合及高速互联等方面深化协作。
- 对上海海思而言,当前重点在于携手更多生态伙伴,共同丰富物理智能的应用图谱,推动整个领域走向成熟。
- 如此全面的战略布局,离不开其构建的全栈式技术体系支撑。
![]()
- 目前公司已形成智慧家庭、消费电子、汽车电子三大主战场,围绕超高清音视频、星闪无线连接、开源鸿蒙操作系统、端侧 AI 四大生态体系,打造涵盖显示、视觉、联接在内的十大核心产品线,为端侧 AI 规模化落地打下坚实基础。
- 为应对终端碎片化带来的适配难题,上海海思推出 ModelZoo 开发平台,集成 15 大类、100 余个主流开源模型,打通模型选型、部署与调试全流程。
- 对于技术研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平台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大幅降低 AI 应用门槛;
![]()
- 针对有明确开发目标的大型企业,平台配套系列高效工具链,提升研发效率,有效破解终端形态多样、场景复杂的行业痛点。
- 但我们也要客观认识到,当前端侧设备的智能化水平,距离真正实现“独立思考、闭环执行”仍有差距。不过发展趋势已然清晰:未来的每台终端都将拥有原生推理能力,端侧 AI Agent 将能调度云端智能体资源,设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将日益频繁且自然。
- 这对开发者提出了新要求——需要统一的训练与推理环境,通用的模型格式、工具链和编译系统。而这正是上海海思建设全栈生态的核心目标。
![]()
- 从家电、安防等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改造,到智能手机、耳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体验升级,再到虚拟交互与机器人实体融合的未来图景,端侧 AI 的发展蓝图正在上海海思的生态赋能下逐步显现。
- 归根结底,端侧 AI 的本质使命在于推动高频、实时的智能应用高效落地并实现规模化普及——既要助力传统行业完成设备革新,也要支撑人形机器人、AI 原生硬件等新兴领域的成长需求。
![]()
- 而上海海思正在做的,是将其二十多年来在智能终端芯片领域的深厚积淀,以及在各类场景中积累的实践经验,转化为驱动端侧 AI 爆发式增长的“核心引擎”。
- 随着关键技术不断突破、生态系统持续完善,不远的将来,我们身边的每一台设备,都有望进化为真正“懂场景、知用户”的智能伙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