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智库建设有什么意义?往小了说,它是高校把学术研究落地到现实的“转换器”,能让实验室里的理论、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解决地方发展难题、助力行业进步的实用方案;往大了说,它是国家决策的“智囊团”,在区域协同、产业升级、文化传承这些关键领域,能为政策制定提供专业、靠谱的智力支持。
对高校自身而言,智库建设更是实力的“试金石”——能建好智库,说明学校不仅会搞学术,还懂怎么对接社会需求,能真正扛起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的责任,这样的高校,才能培养出更贴合时代需求的人才,也才能在众多高校中站稳脚跟、脱颖而出。
![]()
而在近日的第八届中国智库建设与评价高峰论坛上,长安大学用实打实的成绩,证明了自己在智库建设上的硬实力。
这场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主办,会上发布了2025年中国智库综合评价研究项目(AMI)评审结果,长安大学的综合运输发展研究中心、长安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两家智库成功入选,能从众多智库中突围入选,本身就说明长安大学这两家智库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得到了顶尖层面的认可,也标志着该校在高水平智库建设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打破了此前的突破瓶颈。
![]()
再仔细看这两家入选的智库,就能发现长安大学的优势领域有多“能打”。
先看综合运输发展研究中心,于2021年成立,同年3月就拿下了陕西高校新型智库的资质,短短几年又入选AMI智库和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成长速度相当惊人。更关键的是它的研究方向特别“对味”——立足西部、面向“一带一路”,专门盯着综合交通的协同融合、绿色低碳、人机混合智能这三个方向。
要知道西部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综合交通建设是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该中心专门解决综合交通与区域协同发展里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现实难点,比如怎么让不同交通方式衔接更顺畅、怎么实现交通领域的低碳减排,这些研究不仅能给国家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对西部乃至全国的交通行业升级都有实实在在的帮助,从这里也能看出长安大学在交通领域的学科优势有多扎实,能把学术研究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
另一家长安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则是“老牌劲旅”,于2004年成立,是全国最早一批高校文化产业智库。多年来,已获得陕西高校新型智库、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多个省级智库平台,现在又加上AMI智库和CTTI来源智库的头衔。
它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产业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搞建设,研究范围既扎根陕西和西部,又能服务全国宣传文化系统,还具备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比如在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西部文化产业升级这些领域,该中心提供了不少专业方案,这也说明长安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同样有深厚的积累,能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这个重要领域持续输出智力支持,学科布局既强又全。
![]()
从这两家智库的表现,其实能看出长安大学的综合实力和发展理念。该校不是只盯着某一个领域发力,而是在交通、文化等关键领域都打造出了高水平的智库平台,而且这些智库都紧扣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总的来说,长安大学能在权威智库评价中取得这样的突破,不是偶然,而是该校长期在学科建设、科研实力、服务社会能力上持续投入的结果,这样一所既有实力又懂实干的高校,确实值得考生多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