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运界网消息,近期多家权威机构预测显示,全球石油市场可能将在2025-2026年步入供应过剩阶段。
船舶经纪公司Gibson在其最新周报中指出,“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26年每日过剩330万桶,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测2026年每日过剩170万桶。独立机构澳大利亚投行Macquari预计2025年末至2026年出将出现约300万桶的日过剩量,Rystad Energy则预测明年日过剩220万桶。若这些预测成真,原油价格可能承受重压,部分观点认为可能跌至50美元/桶甚至更低。”
![]()
供应激增与需求疲软的共同作用
从供需基本面来看,过剩格局主要源于供应端持续放量与需求增长乏力的共同作用。供应方面,OPEC+已完成首轮220万桶/天的减产规模回收,并决定提前启动第二轮165万桶/天的减产回收进程。与此同时,以美洲为首的非OPEC+产油国今明两年预计将分别贡献140万桶/天和100万桶/天的产量增长。Rystad Energy和EIA对2026年的需求增长预估均值约105万桶/天。
需求侧则表现疲软,IEA预计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仅74万桶/天,2026年将进一步放缓至70万桶/天;Rystad Energy和EIA的预测则稍显乐观,对2025年需求增长的平均预估约为105万桶/天。尽管如此,与供应增量相比,需求动能仍显不足。
中国或成为关键变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基本面指向过剩,但当前油价仍远高于疫情期间低点,期货市场结构也保持“现货溢价”。这一现象与累积的过剩预期形成反差,暗示存在其他支撑因素。
Gibson指出,中国的储备行为与地缘政治因素是目前支撑市场、延缓油价下跌的关键变量。数据显示,中国在今年二季度战略储备规模达到90万桶/天的峰值,将于2026年投入运营的新储油设施,都预示着中国的战略储备建设至少将持续至明年。同时,面对不断升级的制裁行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也成为中国持续建库的重要动因。
库存积累的可持续性与影响
展望未来,若供应过剩成为现实,全球范围内可能出现多层次的库存积累。美国有望借机补充战略石油储备,炼油商也可能在低油价环境下增加加工量。然而,这种库存积累模式存在明显上限。Gibson特别指出,当前高昂的VLCC运费使得浮仓(Floating storage)储油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最终市场平衡的实现仍需要供给侧作出调整。如果供应过剩持续且油价进一步下跌,生产商将被迫实施减产,这势必导致海运贸易量收缩,进而对油轮需求产生实质性负面影响。航运市场需要为这一潜在变化做好充分准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