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晚上,她咳的痰里带点血,我们以为就是喉咙发炎。第二天依然咯血,孩子感觉很不舒服,送到医院拍CT,医生告诉我们孩子‘肺全白了’。”回忆起女儿小雨(化名)的救治经历,陈先生(化姓)的声音仍带着颤抖。这位17岁高三女生,因系统性小血管炎、红斑狼疮、血栓性微血管病3种罕见危重自身免疫病叠加发作,一度陷入呼吸、肾衰竭的绝境。如今,经过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多学科团队的精准救治,她已脱离呼吸机与ECMO,从ICU转入肾内科普通病房,这场与死神的较量,终以“生命奇迹”画上阶段性句号。
![]()
17岁少女熬夜后咯血,双肺变白、多器官衰竭
时间倒回2025年5月,小雨不小心扭伤脚踝,家人也就当脚部问题带其去医院治疗,“6月,我们发现孩子频繁感冒、食欲变差、消化不好。”谁也没料到,这些看似无关的“小毛病”,竟是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激活的早期警报。“8月17日临开学,孩子通宵熬夜忙着写作业,第二天就说浑身没力气。等到20日开始咯血,在当地医院CT显示双肺弥漫性出血——两个肺全部变白,血肌酐飙到1000多,已经出现肾衰。紧急情况下,我们迅速转院到南医大二附院。”陈先生回忆道。
“患者转运到科室时,肺咯血已进入弥漫性肺泡出血阶段,同时合并肾衰,这是典型的多器官受累危重表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何伟春介绍,团队第一时间判断,小雨大概率是快速进展型肾小球肾炎累及肺部,随即加急完善血管炎相关抗体检测。果不其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呈阳性,“这直接确诊了系统性小血管炎,而弥漫性肺泡出血会迅速破坏气体交换功能,呼吸衰竭随时可能致命。”
“时间就是生命,当时连换场地抢救的时间都没有。”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孙立群当即决定:就地启动VV-ECMO,用“人工肺”替代小雨受损的肺功能。“传统ECMO要插两根静脉导管,我们直接用了最新的双腔导管——一根管就能完成体外循环,至少节省一半置管时间。”孙立群解释,这关键的“省时间”,正是为小雨抢出的生机。
“刚上ECMO的两天,连做CT的机会都没有,床边胸片拍出来,肺全是白的——意味着肺泡里满是出血,几乎没有健康的肺组织在工作。”孙立群说,直到第3天病情稍稳,CT结果才印证了团队的判断:小雨的肺损伤已达极致,ECMO成了唯一的呼吸支撑。
接下来的治疗,成了“ECMO支持+防感染”的双重考验。“她要同时用免疫抑制治疗控制自身免疫,免疫力本就极低,加上ECMO管路的侵入性操作,一旦感染,后果不堪设想。”孙立群介绍,团队给小雨开辟了ICU单间,从手卫生到环境消毒,每一项院感防控措施都比普通ECMO患者严格三倍,“相当于给她筑了一道‘无菌防线’”。
极为罕见!女孩身上同时出现3种危重自身免疫病
就在ECMO与肾替代治疗维持小雨生命的同时,进一步检查结果又带来新的冲击:她还确诊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补体系统检测显示,其体内补体过度激活,结合微血管病变特征,继发性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的诊断也随之明确。
“一个患者身上同时出现3种可累及全身的危重自身免疫病,这在临床中极为罕见。”何伟春解释,系统性小血管炎与红斑狼疮本就可能单独引发多器官衰竭,而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会因补体异常激活,形成微血管血栓,进一步破坏肾、肺等器官,“相当于3把‘刀’同时攻击她的身体,治疗必须精准且全面。”
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肾脏病中心主任戴春笋的统筹下,团队制定“三管齐下”的强化治疗方案:第一,血浆置换,每天置换2000ml血浆,像“过滤污水”一样清除血液中的致病性自身抗体;第二,大剂量激素冲击,快速压制免疫介导的“炎症风暴”;第三,联用强效免疫抑制剂与补体抑制剂,从源头阻断异常免疫反应和补体激活的连锁损伤。
10天脱离ECMO!这些早期症状曾被忽视
精准治疗很快显现效果:小雨的肺泡出血逐渐停止,肺组织开始修复,呼吸功能稳步恢复。在结合影像学与呼吸功能指标综合评估后,入院10天左右成功撤下ECMO,她恢复了自主呼吸;又经过一段时间的ICU观察,病情稳定后转入肾内科继续治疗。
“现在转入肾内科不到两周,激素剂量已开始逐步下调,部分免疫抑制剂进入序贯治疗阶段。”何伟春介绍,小雨目前仍处于“诱导缓解”向“维持治疗”过渡的关键期——维持治疗周期会很长,核心目标是防止病情复发,“她还没出院,后续要根据指标持续调整方案,直到免疫状态完全稳定。”
回顾诊疗过程,何伟春特别提到,小雨的病情早有“信号”,但家人可能没重视:“她之前就有过关节痛、下肢肿的症状,但没去做过系统检查;这次发病前,她有熬夜经历,过度疲劳让本就紊乱的免疫系统进入应激状态,直接诱发了病情急性加重。”
这也给所有人提了醒。何伟春强调,自身免疫病早期症状往往不特异,疲劳、轻微关节不适等很容易被当作“小毛病”,“每年或每两年的常规体检一定要做——像累及肾脏的问题,查个尿常规就能发现蛋白尿、镜下血尿等早期信号,这对早诊早治至关重要。”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免疫稳定同样关键。“熬夜、烟酒嗜好、长期焦虑抑郁,都会给免疫系统‘添乱’。”何伟春说,尤其是本身有免疫基础问题的人群,更要避免这些诱因,“别等‘生死关头’才重视,日常的预防与监测,才是健康最坚实的防线。”
这场跨越60天的救治,不仅救回了一个花季少女,更成为多学科协作的典型案例。戴春笋总结道:“从1小时快速诊断,到ECMO与免疫治疗的精准配合,再到专科联盟的转运绿色通道,每个环节都不能少。”目前,小雨的后续治疗仍在稳步推进,团队正全力帮助她调整状态,为回归正常生活做准备。
通讯员 许慧 时乔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通讯员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