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为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5年珠海航展刚落下帷幕,一张照片在全球军迷圈刷屏:俄罗斯代表团成员对着歼-20不停拍照,眉头紧锁,神情复杂。
![]()
1992年,中国空军在重型战斗机领域还是“新手”,当年第一批24架苏-27SK空运到安徽芜湖机场,引发全国轰动。俄罗斯彼时经济困难,军售成了救命稻草。
双方一拍即合,不仅买飞机,还买下了全套组装图纸和制造技术。沈阳飞机厂拿到“毕业证”,立即本土化开搞,1998年歼-11A首飞,拉开中国自主重型战机时代的大幕。
2000年,76架苏-30MKK落户中国,这是当时全球最强的多用途战机之一。中国空军从“空优防御”一跃进入“空地协同”,战术水平大幅提升。
AL-31F发动机技术随订单转让。中国工程师拆解研究,节省了数十年研发弯路。
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2024年报告指出,中国在传感器、数据链、武器系统和隐身技术上,已经超越俄罗斯,只在航空发动机领域还有追赶空间。
![]()
拿苏-27家族来说,两国都在用,但中国改得更彻底,歼-11D用上了复合材料、有源相控阵雷达、全新电子战系统,挂弹能力比苏-35还猛。
苏-30MKK的中国升级版歼-16,2015年服役,配备国产精确制导弹药、数字化座舱和鹰击-III光电吊舱,预计10年内将全面替换老旧的俄式机型,成为中国空军和海航的多面手。
俄制导弹一度是中国的“老师”,但现在PL-15、PL-10已成为全球主流水准。PL-15中距弹射程远、抗干扰强,英美军情机构都承认其性能不逊于美制AIM-120。
PL-10红外格斗弹灵敏且轻巧,曾以R-73为蓝本,如今自成一派。
![]()
俄罗斯媒体不禁感叹:同为苏 - 27 基础机型,中国在此之上实现的超音速巡航更为稳定,且维护成本显著降低,展现出卓越的技术优化与创新能力。
在隐身战机领域,差距拉得更大。歼-20是世界第二款大规模列装的五代机,2011年首飞,2017年批量服役,2025年计划总数已数百架。
对比之下,俄罗斯苏-57虽然机动性突出,但隐身能力有限,产量和部署速度远远落后。
俄方早期涂层和雷达技术确实曾拉了中国一把,但歼-20的复合材料和电子战装备已彻底国产化,雷达分辨率、干扰能力都领先一代。
数量上,2020年中国空军在役军机3260架,战斗机1571架,全球第二。俄罗斯空军4143架总数,战斗机1531架,但一线主力机型仅700多架。
![]()
运输和加油能力同样进步,运-20量产提速,载重66吨的新型号2024年底交付,运油-20出现后,中国远程作战能力更进一步。
中国无人机领域同样后来居上。GJ-11“利剑”实现超音速隐身,信息保密极为严格。歼-10家族灵活性超米格-29/35,歼-31有望成为国际市场“黑马”。
2024年珠海航展,俄罗斯代表专程围观歼-20,连俄媒都承认:技术细节“看得到摸不着”。
俄罗斯媒体嘴上不服气,力推苏-57,但实际生产和部署进度跟不上。俄罗斯专家私下预测,2025年前后中国导弹和传感器技术将与俄持平,10年后或比肩美军。
英国智库RUSI2024年报告也指出,由于中俄军工差距,俄制战机对外出口市场正被中国逐步蚕食。
![]()
美国国防部2024年评估报告称,歼-20和歼-16已成为亚太空中优势新变量,迫使美日加强F-35和新型预警机部署。
欧洲空军采购专家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直言,未来亚洲地区的军机市场,中国方案将与美欧“平分秋色”。
20年前,俄制苏-27、苏-30是中国空军的天花板。2025年,俄媒却承认中国空军“肉长齐了,飞得更高”。中国空军完成了从本土防空到攻防兼备的转型。
俄罗斯的助力是“骨架”,中国的自主创新是“灵魂”。
这一切背后,是全球军工格局的深度调整。俄罗斯因经济和工业困境,军机更新速度放缓,先进机型产量有限。中国则依托庞大制造业、信息化和产业链优势,完成了跨越式追赶。
![]()
就连俄罗斯专家都承认,中国电子战、无人作战、航空信息化领域,2025年后将全面赶超。
2025年之后,全球空天博弈的主角,已经悄然生变。
参考来源:攻克尖端技术 新机型批量入列 中国空军战略转型“换羽高飞” 光明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