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自然生态绝不是一句口号,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越是发展任务重,越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据钱江晚报报道,近日,网友发视频称,在毕节黔西市红林乡一个天然溶洞内,垃圾堆积成山,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药品包装瓶等,“至少有十层楼高”。天坑周边还有几条排污管道,向天坑内排放污水。
![]()
↑天坑、溶洞内垃圾堆积。图据钱江晚报
9月28日,当地发布情况通报称,经初步核查,该溶洞位于黔西市红林乡金林村三组,反映问题属实,目前正从四个方面解决问题。
今年6月,张家界市慈利县一处天然溶洞遭人为排污,垃圾堆积“有七八层楼那么高”,也曾引发过关注。后续报道显示,当地在两处溶洞内累计清理垃圾51吨,有4名相关责任人被停职检查。
毕节这处溶洞里的垃圾有多少吨,目前尚不清楚,但在该网友的描述中,垃圾高度达十层楼高。两相对比,变化的是物理高差,不变的则是人们心中深刻的刺痛感。为什么本该被“宠”的天然溶洞,却被一些地方当作垃圾桶、下水道,随意丢弃垃圾、肆意排放污水?
溶洞是大自然的馈赠,作为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贵州喀斯特溶洞的数量多、类型丰富。这些溶洞本该释放出更璀璨的光华,却沦为排污场,损害的不仅是石笋、钟乳石等岩溶景观,还可能导致溶洞生态功能丧失,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一再露头的污染事件表明,向溶洞扔垃圾、排污水等情形没有得到彻底根治。神秘、美丽的溶洞为何变身“垃圾桶”?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当地没有把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大自然。
想想看,一个村组的溶洞竟然堆积垃圾到十层楼高,这显然不是个别人随意丢弃造成的,恐怕是有规模、经年累月的行为。
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收运和处置,事关乡村的人居环境水平。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其中,行动目标提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升,乱倒乱排得到管控;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有条件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即便是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水平也要有新提升。
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仍出现了往天然溶洞里投放垃圾、直排污水的现象。保护自然生态绝不是一句口号,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越是发展任务重,越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也因此,当地需要真正重视起来,彻查污染源,堵住环保缺口,对违法行为严肃问责,并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整治类似问题,协调好人们生活、发展与溶洞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踏入溶洞的人,都会被大自然的神奇所震撼。石笋、钟乳石见证了亿万年时间的流逝,洞内暗河诉说着地球的古老故事,或许也在追问,人们该如何填补“看不见”的生态漏洞。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胡栖安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