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单身男女中,为什么女性更“优质”?

0
分享至

经济学家说“我爱你”,实际是“我想与你共享消费互补性”。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蒂莫西·泰勒,在自己风靡全球的课程《出乎意料的经济学》同名新书中提出——在这个世界上,经济学家如何看待婚姻,并以某种方式将其转变和塑造成一种经济理论?

这并非要将浪漫消解殆尽,而是试图用理性的透镜,穿透“爱情”的迷雾,理解为何我们选择结合、为何我们选择分离、以及社会浪潮如何重塑了“婚姻”这艘古老航船的航线。

01 婚姻经济学:从“我愿意”到“值不值”的理性抉择

经济学家看待婚姻,如同分析任何一项重大人生决策: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这听起来冰冷,却直指核心:

人为什么要结婚? 因为人们认为,结婚比保持单身更好,或者现在结婚比以后结婚更划算

人为什么要离婚? 因为人们认为,离婚比维持现状更有利

这套“成本-收益”框架,是理解庞大社会趋势的基石。当我们放下个人浪漫的幻想,审视宏观数据,便能拨开迷雾,看清婚姻形态百年变迁的脉络:

l结婚率:稳定的时代与下滑的曲线

1860-1980: 美国社会仿佛装上了婚姻“稳定器”。尽管经历大萧条的寒流和二战后士兵归国的热潮,波动起伏,但平均每年仍有约 1% 的成年人步入婚姻殿堂。这120年的“婚姻常态”,奠定了人们对“人人终将结婚”的预期。

1980s-至今: 这条稳定线陡然下坠。过去30年左右,美国每年仅有接近 0.5% 的成年人选择结婚。结婚,从普遍的人生阶段,变成了一个需要更多考量的“选项”。

l离婚率:攀升的浪潮与退却的暗流

1920s: 每千对夫妇中,每年约5对分道扬镳。社会对离婚的束缚依然强大。

1940s: 数字悄然翻倍至10对。战后(1945后)出现一个短暂高峰(约15对),随后回落。

1960s-1970s: 风暴来临。“无过错离婚”理念席卷各州法律,离婚不再需要证明对方有错。束缚的枷锁一旦松动,离婚率如火箭般攀升。

1979年: 达到历史峰值—— 每千对夫妇中,23对离婚! “一半婚姻终将破裂”的悲观论调,正是源于这一代人的经历。

2010年至今: 浪潮开始退却。离婚率回落至约15对(每千对)。风暴并未平息,但势头已缓。

颠覆认知的婚姻“保质期”:

只看峰值年份的离婚率,容易陷入恐慌。但经济学家提醒我们,要看具体“婚姻队列”的命运:

l1950年代结婚的“保守一代”: 25年后,仅约 20% 的夫妇离婚。社会规范和经济依赖像强力胶水。

l1960年代结婚的“过渡一代”: 25年后,约 35% 离婚。变革之风已起。

l1970年代结婚的“风暴中心”: 25年后,高达 48% 离婚。法律松绑与社会观念剧变猛烈冲击着婚姻的堤坝。那句著名的“一半离婚”,正是他们苦涩的写照。

l1990年代结婚的“反思一代”: 虽然预测其25年离婚率会高于60年代(>35%),但 远低于70年代的48%,且“最终离婚人数远不到一半”。他们更谨慎地选择,更晚地结合。

婚姻不再是“必需品”:

将结婚率和离婚率曲线结合,再看人口普查数据,一个更清晰的社会图景浮现:处于婚姻状态的人口比例在下降,且年龄分布改变。

l1960年: 30-55岁的黄金年龄人群中,约 70%+ 处于婚姻中。25-35岁人群的已婚比例甚至高达80%(二战后的结婚潮余波)。

l2000年: 30-55岁人群的已婚比例骤降至 60%。晚婚、不婚、同居(POSSLQs - “合用住所的异性”现象上升)成为新常态。但同时,80岁老人的已婚比例却从约25%上升到40%!医疗进步延长了伴侣共度的时光。美国在婚姻模式上,越来越像同居率较高的欧洲国家。

02 诺贝尔奖的启示:婚姻是场“搜索游戏”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学者(戴蒙德、莫滕森、皮萨里德斯),表彰他们对“存在搜索摩擦的市场”的研究。这听起来与爱情无关,实则直击现代婚恋困境的核心。

什么是“搜索摩擦”?

l想象找工作:你不是立刻就能遇到“完美工作”。你需要投简历、面试、比较offer。可能要先接受一份“还行”的工作,同时继续寻找更好的(骑驴找马);也可能拒绝眼前的机会,赌未来有更好的,但承担空窗期风险。

l想象企业招聘:不是第一个应聘者就录用。要面试多人,可能先招个临时工顶着,或者忍受人手短缺等待“对的人”。

婚姻市场=搜索市场!

l在任何时候,都有许多单身者(理论上)想结婚。但很少有人会嫁给/娶第一个约会对象。

l这个过程充满了“搜索”:约会、评估、比较、等待、犹豫、错过。有人选择保持单身(“市场失业”),有人选择同居(“临时合同”),有人终于找到匹配(“签订长期契约”)。

l“摩擦”无处不在: 信息不对称(他/她真是这样吗?)、时间成本(约会耗费精力)、地理限制(遇到合适圈层的人)、机会成本(选择A意味着放弃B)。

lPOSSLQ现象(同居不婚)的兴起,正是“搜索摩擦”下的一种适应性策略: 降低“完全承诺”(婚姻)的门槛,在“试用期”中继续搜索或享受亲密关系,规避部分婚姻的风险(如离婚的法律和经济成本),同时部分获得伴侣的收益(陪伴、分担生活成本)。

️ 03 婚姻的“经济收益”:理性婚姻的三大支柱

经济学家将人们从婚姻中获得的(感知到的)核心收益归纳为三类:

收益类型

核心逻辑

生活场景举例

1. 生产互补性

分工产生效率,规模创造效益

传统模式:一人主外(赚钱养家),一人主内(操持家务、养育子女)。双方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共同生产出比单身时更多、更好的“家庭产品”(整洁的家、可口的饭、健康的孩子)。

2. 消费互补性

共享降低人均成本,共处提升体验价值

省钱版: 一套房子两人住,水电煤网分摊,一辆车两人用,旅行住宿共享一间房。

体验升级版: 一起看场电影的笑声比独自看更响亮;分享旅途见闻的乐趣远胜独自打卡;深夜聊天的温暖无可替代。“有人问你粥可温,有人与你立黄昏”。

3. 风险共担

两人是彼此的“保险”,抵御生活的不确定性

失业了?有伴侣的收入支撑缓冲期。生病了?有人端茶送水、陪伴就医。车坏了?可以蹭对方的车。孩子半夜发烧?有人轮流照顾。日常小危机(如水管爆裂)到人生大坎,不再独自硬扛。

因此,在经济学家眼中, “我爱你” ≈ “我想与你共享消费互补性,共担生活风险,并在可能时优化家庭生产分工。”

04 重塑婚姻的世纪风暴:5大经济与社会变革

过去半个多世纪,一系列深刻变革如同风暴,彻底改变了婚姻的“收益-成本”结构,重构了人们对婚姻的期待和行为:

家庭技术革命 (1950s起):解放“主妇”,削弱生产互补性

洗衣机、微波炉的出现,使得家务劳动所需时间急剧减少,家庭生产技能的价值大幅贬值。“主内”角色的经济贡献变得不那么显著和不可或缺。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女性解放的最大推手,或许不是某篇激动人心的女权宣言,而是默默工作的洗衣机和隆隆作响的吸尘器。

生育率暴跌与孩子角色的转变:家庭核心的转移

一百多年前, 75%的已婚夫妇生活在有自己孩子的家庭中。孩子是家庭生产(养育)的核心目标,也是重要“产品”。当今仅约 40% 的已婚夫妇与未成年子女同住。晚婚、少生、甚至丁克成为选择。预期寿命延长也意味着“空巢期”占据婚姻更长时间。

因此, 围绕孩子养育的“生产互补性”需求显著降低。婚姻的重心更多转向伴侣自身的关系质量(消费互补性、陪伴)。

法律革命:无过错离婚 (1970s) — 改变权力格局的核按钮

在“旧世界”,人们推崇过错离婚,必须证明对方有错(通奸、虐待、遗弃)才可以申请离婚,不想离的一方拥有否决权,可以拒绝承认过错或拒绝同意。这使得投入家庭生产(尤其放弃职业发展的女性)的一方获得一定“保障”。

而法律革命后,离婚无需理由,任何一方单方面即可申请离婚。想结束关系的一方掌握了主动权。

这使得婚姻的“退出成本”大幅降低,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决策:对家庭专业化分工(尤其女性)的意愿下降,女性更倾向于保持职场竞争力和经济独立;经济弱势方在婚姻中的谈判地位被削弱;促使人们更谨慎地选择伴侣,更重视关系的平等和可持续性。

女性职场大进军:从厨房到会议室

1950年,约 33% 的成年女性参与有偿工作,仅三十年后, 这一比例飙升至 60% 并在此后保持高位。

这使得生产互补性收益进一步下降, 女性普遍减少了在家庭非市场生产中的“专业化”程度。双职工家庭成为主流;婚姻收益重心转移, 婚姻更多是关于共同消费在市场上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双份收入支撑更好生活),而非共同生产家庭产品;女性经济独立性增强,降低了对婚姻的经济依赖,也提高了对伴侣的要求(经济上、情感上、分担家务上)。

收入激增与休闲革命:为“体验”买单

随着工资的提高、带薪休假普及以及收音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文娱活动的普及,人们更富裕、更有时间、且更多元娱乐。这极大强化了消费互补性的价值,婚姻被视为共同体验精彩世界、分享休闲时光、追求生活品质的伙伴关系。“一起去看世界”比“一起修屋顶”更能体现现代婚姻的吸引力。经济宽裕也使得单身生活更舒适可行。

05 婚姻本质的蜕变:从生存联盟到灵魂体验伴侣

征友广告的变迁,是婚姻价值转向的绝妙注脚:

1960s 理想伴侣广告关键词: “擅长烹饪、清洁、洗衣、持家、理财、维修、养育孩子” —— 生产价值导向。

21世纪后的征友宣言高频词: “热爱徒步、登山、音乐会、艺术展览、旅行(尤其小众目的地)、美食探索、阅读、有深度的对话” —— 消费/体验价值导向。

现代婚姻收益的核心公式已改写:

✅ 消费互补性 >> 生产互补性 (主导地位易主)

✅ 教育匹配成为新基石 (相似背景、价值观、智识水平)

✅ 晚婚成为理性选择主流 (女约26岁,男约28岁初婚)

教育程度与婚姻概率的世纪反转:

高等教育曾被视为女性婚姻的“障碍”。19世纪末,许多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终身未婚。1960年普查结果显示,60多岁大学学历女性中,29% 从未结婚(远高于未受大学教育女性)。而如今,教育成为婚姻市场的“硬通货”。2000年普查显示,同年龄段(60多岁)大学学历女性未婚率骤降至 8%!

当今,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比未受大学教育的同龄女性更可能结婚(尤其在30岁之后)。她们是晚婚趋势的引领者:先追求学业事业,更成熟稳定时进入婚姻,生育较少孩子,但婚姻稳定性更高。大学成了重要的“婚姻市场”。

06 匹配市场的隐形算法:为何“优质”单身女性似乎更多?

许多人在社交圈中观察到:35-55岁年龄段,条件优越(性格好、经济独立、有魅力)的单身女性,似乎比同等条件的单身男性要多。经济学家如何解读?

财经记者马克·吉米恩(Mark Gimein)从拍卖理论中的“非对称竞价”获得启发,提出了一个解释模型:

l决策权假设: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普遍但不绝对),女性通常是恋爱关系推进和婚姻决定的关键方(接受或拒绝求婚)。

l“上嫁”倾向: 处于婚恋吸引力“光谱”中端或中低端的女性,倾向于追求并嫁给吸引力等级高于自己的男性(“上嫁”)。

l高价值者的延迟选择: 处于吸引力“光谱”高端的女性(年轻时即拥有众多追求者),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推迟做出最终承诺。她们自信有选择权,更挑剔,更专注于个人发展(教育、事业),期望找到“完美匹配”或不愿过早“定下来”。

l时间差与匹配池变化: 当这些高吸引力女性在30多岁甚至更晚,决定认真进入婚姻市场时,她们发现:

与她们年龄相仿、条件相当的男性(吸引力光谱高端),很多已在更早的“搜索”阶段被其他(可能更早做决定的)女性匹配走了。剩下的可选择对象,往往处于吸引力光谱的中低端(相对她们自身的高价值而言)。

l“低就”还是“单身”? 面对这种“错配”,许多高价值女性会产生强烈的“下嫁感”。与其接受一个感觉“不匹配”的伴侣,她们更倾向于选择保持单身。

因此,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尤其35+),婚姻市场上呈现出一种表象:“优质”单身女性数量 > “优质”单身男性数量。这本质上是搜索过程、决策模式和时间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动态结果,而非简单的“男少女多”或“女性太挑”。

婚姻未死,只是在进化——理性搜索,浪漫相守

当蒂莫西·泰勒回顾自己的婚姻轨迹时,他坦诚地写道:

“我当然相信真爱的存在,不过在生活中,我在30岁时迎娶了一个28岁的女人,我们俩都受过大学教育,并且都获得了高等学位。相遇时,我们俩都有工作,而且都保住了工作。我直到37岁才有了第一个孩子...这种模式对我来说或多或少是自然而正常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出生于1960年,而不是出生于1940年或1990年。”

数据与社会学分析揭示的真相是:婚姻并未消亡,它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进化:

生产职能被市场外包(家政服务、外卖、托育),风险共担被社会保障体系部分覆盖,生育不再是婚姻的核心甚至必要目标。现代婚姻的核心价值,愈发清晰地指向经济学家开篇的感悟—— “一直处在恋爱中”的深层陪伴、情感支持、共同成长与生命体验的共享。它越来越关乎质量而非形式,关乎选择而非义务。

婚姻市场如同一套精密而动态的匹配算法,受制于时代的经济技术浪潮与社会规则。身处其中,最好的策略或许是:在搜索中保持理性,理解市场规律,认识自身需求与价值,不盲目焦虑也不仓促妥协;在匹配后守护浪漫, 当理性引导你找到那个愿意共享“消费互补性”、共担风险、携手体验人生的伴侣后,用心经营那份让彼此感觉“一直处在恋爱中”的亲密与承诺。

经济学的透镜让我们看清了结构的变迁,而最终让婚姻发光的,依然是两个灵魂之间那份难以被模型完全量化的温暖连接。

《出乎意料的经济学》

蒂莫西·泰勒/著

比尔·盖茨 朱宁 理查德·塞勒 戴维·奥特 联合推荐

像刷剧一样轻松的经济学思维课

经济学顶刊主编,《斯坦福极简经济学》作者新作

点击封面,即可入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令人期待:孙继海确认,经过6天选拔,中国男足收获8位希望之星

令人期待:孙继海确认,经过6天选拔,中国男足收获8位希望之星

国足风云
2025-11-03 15:07:32
走路时膝盖突然“软”一下,别以为是累了,或许是这些疾病的信号

走路时膝盖突然“软”一下,别以为是累了,或许是这些疾病的信号

科普中国
2025-11-03 15:14:21
广东队包揽全运会跳水男女团冠军

广东队包揽全运会跳水男女团冠军

极目新闻
2025-11-03 21:59:03
特朗普没想到的一幕发生:王毅亲自出面,给了高市早苗一个下马威

特朗普没想到的一幕发生:王毅亲自出面,给了高市早苗一个下马威

文史风云
2025-11-03 17:42:27
皮肤干燥多吃它,胶原蛋白是猪蹄的两倍,更容被吸收,解馋两不误

皮肤干燥多吃它,胶原蛋白是猪蹄的两倍,更容被吸收,解馋两不误

阿龙美食记
2025-10-29 14:12:19
广东一水库旁被放生大量猫,志愿者:已救助百只,急需猫瘟试纸等

广东一水库旁被放生大量猫,志愿者:已救助百只,急需猫瘟试纸等

新京报
2025-11-03 21:42:16
恩爱了17年,75岁的郭台铭开始衰老萎缩,51岁的曾馨莹仍娇艳如花

恩爱了17年,75岁的郭台铭开始衰老萎缩,51岁的曾馨莹仍娇艳如花

不似少年游
2025-09-12 07:34:15
印度使用国产火箭发射迄今最重卫星:重达4410公斤,火箭升空浓烟滚滚

印度使用国产火箭发射迄今最重卫星:重达4410公斤,火箭升空浓烟滚滚

新京报
2025-11-03 15:44:00
女性绝经后,为什么不愿过“夫妻生活”了?3个原因男女都要了解

女性绝经后,为什么不愿过“夫妻生活”了?3个原因男女都要了解

阿纂看事
2025-10-20 13:57:06
医生忠告:吃完降压药千万别碰这3样食物,患者要牢记,不能大意

医生忠告:吃完降压药千万别碰这3样食物,患者要牢记,不能大意

今日养生之道
2025-10-23 08:08:38
山西百亿国企腐败窝案,23人被立案审查调查

山西百亿国企腐败窝案,23人被立案审查调查

创作者_IE2295
2025-11-03 08:38:53
IREN美股盘前直线拉升涨超14%

IREN美股盘前直线拉升涨超14%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3 19:17:16
大二女生怀孕爸爸呼不可能,女孩:游泳怀上的!医生的解释很明白

大二女生怀孕爸爸呼不可能,女孩:游泳怀上的!医生的解释很明白

菁妈育儿
2025-10-26 12:35:13
中共中央批准,开除王建军党籍

中共中央批准,开除王建军党籍

新京报政事儿
2025-11-03 11:13:13
世界各国开始意识到,中国工业无法复制,原因就在重工业

世界各国开始意识到,中国工业无法复制,原因就在重工业

混沌录
2025-11-03 21:13:05
31岁女护士被“软饭男友”割喉案开庭:他怕死下跪了,想要谅解书

31岁女护士被“软饭男友”割喉案开庭:他怕死下跪了,想要谅解书

江山挥笔
2025-11-03 16:15:56
夺冠,全红婵还能回国家队?复出首秀夺冠,谁注意她体型变化

夺冠,全红婵还能回国家队?复出首秀夺冠,谁注意她体型变化

乐聊球
2025-11-02 21:45:47
上海女子崩溃:支付宝被连续扣款8笔!多人中招,警惕这项服务!警方紧急提醒

上海女子崩溃:支付宝被连续扣款8笔!多人中招,警惕这项服务!警方紧急提醒

上观新闻
2025-11-03 17:29:06
花掉三亿人民币,打捞一艘800年沉船,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懵了

花掉三亿人民币,打捞一艘800年沉船,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懵了

通鉴史智
2025-11-01 07:24:00
撒贝宁基因是真强大!闺女像中国人面孔,儿子也更像他

撒贝宁基因是真强大!闺女像中国人面孔,儿子也更像他

近史谈
2025-11-02 18:26:38
2025-11-03 22:36:49
学术星球 incentive-icons
学术星球
最具影响力的学术自媒体之一。
3313文章数 3581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健康要闻

超声探头会加重受伤情况吗?

头条要闻

郑丽文公开表态愿意访问大陆100次:要来解决2个问题

头条要闻

郑丽文公开表态愿意访问大陆100次:要来解决2个问题

体育要闻

开拓者官宣召回杨瀚森 队记解析核心原因

娱乐要闻

男导演曝丑闻 蒋欣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财经要闻

最新省市GDP:谁在飙升,谁掉队了?

科技要闻

余承东内部信:鸿蒙下一步要实现上亿覆盖

汽车要闻

环比增长28.7% 方程豹品牌10月销量31052辆

态度原创

游戏
本地
时尚
健康
公开课

卡普空《虚实万象》新图!小萝莉趴地涂鸦乐无穷

本地新闻

全网围观,到底多少人被这个野人大学生笑疯了

今年秋冬最时髦的穿法:外套+连帽卫衣,减龄又松弛!

超声探头会加重受伤情况吗?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