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的油烟轻轻升起,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弯着腰,在电磁炉上煎着韭菜盒子。
锅里的油“滋啦啦”作响,他握着锅铲的手微微发抖。
![]()
桌子一角放着一盘菜,上面扣着半个塑料瓶盖,原来是他想出来的“保温神器”。
偶尔走路时,他拄的不是拐杖,而是一根旧拖把。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演了一辈子戏的牛犇。
![]()
看到这一幕,很多人忍不住疑惑:他不是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吗?为什么晚年依旧过得这样节俭?
一、战乱孤儿,机缘闯入影坛
牛犇原名张学景,生在1935年的天津。那时的中国,炮火未停,社会动荡。
更糟糕的是,他六岁就成了孤儿,只能和哥哥相依为命。为了填饱肚子,兄弟俩经常翻垃圾桶找残羹剩饭。
后来哥哥在北平一家电影厂当司机,常把小弟带去厂里。

牛犇机灵活泼,跑腿毫不嫌累,厂里的演员导演都挺喜欢这个小孩。
一次,谢添导演看他聪明伶俐,就带他去试镜。谁能想到,这个靠别人饭局养大的孤儿,居然就此闯进了电影世界。
第一次上镜,他紧张得忘了台词,导演急得直冒汗。谢添一气之下扇了他一巴掌。
谁知这一巴掌反倒打出了勇气,小孩立刻开窍,演得有模有样。从此,牛犇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
他先后在《圣城记》《清宫秘史》中露脸,后来更有机会跟大明星李丽华、赵丹搭戏。
别人觉得幸运,他心里却明白——自己从街头乞儿到银幕演员,全靠拼命。
二、爱情不张扬,却相守一生
和很多演员风流成性不同,牛犇的婚姻很简单。
年轻时,他在球场认识了王惠玲。女孩身手不凡,打球次次赢他,他却乐在其中,反倒频繁找她切磋。
久而久之,两人从球友成了恋人。
结婚后,他们过的不是锦衣玉食,而是柴米油盐。牛犇每次发工资,都会全数交给妻子打理。
![]()
他拍戏劳累,妻子默默支撑家庭,从不抱怨。几十年过去,牛犇几乎没有任何绯闻,这在娱乐圈是极为罕见的。
可惜,2018年,王惠玲因病离世。
牛犇孤零零地回到老房子,望着墙上的旧照片,常常泪流不止。他对身边人说过:“我这一辈子,最亏欠的就是她。”
![]()
直到搬进养老院,他才慢慢走出阴影。
三、十七年没戏拍,却没放弃
牛犇的演艺生涯并非一路顺风。六十年代,他整整有十七年没戏可拍。很多同行换了行业,做起了小生意,他却宁可清苦,也不改初心。
到1980年,他才重新迎来机会。那年他出演《405谋杀案》,哪怕只是小角色,也演得兢兢业业。
两年后,他凭《牧马人》里的“郭谝子”火了,那句憨直的台词流传至今。
![]()
自此,他的角色越来越多:在《活着》里演镇长,在《老酒馆》里演孤苦嗜酒的老二两。哪怕只是配角,哪怕台词不多,他都全情投入。
他曾被狗咬得见骨,简单包扎就上场;曾从驴背上摔下来,肋骨断了几根,昏迷过去,醒来第一句话却是:“耽误大家了。”
这种拼命精神,让无数后辈自愧不如。
四、儿子走另一条路,父子各自倔强
牛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张维务实,经商做得不错;小儿子王侃,却继承了父亲的艺术梦想。
年轻时,王侃赴日留学,后来开餐馆、做服装,事业小有成就。
可心里那股“想演戏”的火一直没熄灭。40多岁时,他得到李安的赏识,在《色戒》里演梁朝伟的司机。
![]()
之后,他索性专门演日本人角色,凭流利的日语和真实的表演,成了“鬼子专业户”。
牛犇没有为儿子开过门路,他只是点拨过:“四十岁以后,演戏才有底气。”果然,王侃在中年转行,慢慢站稳脚跟。
如今父子俩都在荧幕上留下了足迹。
![]()
去年,王侃还带着全家陪父亲去欧洲坐游轮,庆祝牛犇的九十大寿。老人脸上挂着笑容,那一刻,岁月的沉重仿佛也变轻了。
五、养老院里的简朴日子
外界有人觉得,住养老院是子女不孝。可事实是,这是牛犇自己的选择。
他不愿拖累孩子,宁可花钱住高档养老院。那里有书法室、乒乓球室,还有老伙伴作伴。可即便如此,他依旧保持节俭。
他会自己下厨煎饺子,厨房里电磁炉油渍斑斑,角落里挂着毛笔,灶台旁放着切菜的菜刀。
菜出锅后,他随手把一个旧塑料瓶切半,扣在盘子上当盖子。有人看了心酸,他却乐呵呵地说:“能用就行。”
![]()
走路腿脚不便时,他找不到拐杖,干脆拿拖把支撑。镜头里的这一幕,让无数网友泪目。
可在他看来,这些都不算什么。年轻时他捱过饿、受过伤,哪一回不是靠咬牙挺过来?如今还能自己做饭,已经是福分。
六、为什么他值得“感动中国”
有人说,演员拿高片酬,演好戏是本分,何至于“感动中国”?
![]()
可牛犇这一生,和如今动辄千万片酬的明星完全不同。他早年拿的是国家工资,生活并不宽裕。演戏对他来说,是责任,而不是生意。
他从不摆架子,片场不用助理,不要替身。80多岁还背台词到凌晨,第二天一条过。他和妻子省吃俭用,几十年资助上百名孩子。
这不是“本职工作”,而是对社会的无声付出。
七、结语
如今的牛犇,头发稀疏、满脸斑点,走路也不稳。但只要上了片场,他还是那个认真到极致的演员。
![]()
他这一生,从孤儿到影人,从配角到“人民艺术家”,始终不改一颗赤子心。
潮水来来去去,流量终将退场。能留下来的,只有像牛犇这样,把生命交给角色,把精神交给时代的艺术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