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松山湖盒子美术馆2025青年艺术季系列展览开幕,展览时间:2025年9月27日-2025年12月14日。
![]()
青年艺术季通过四个研究性展览,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持续创作的专业平台。袁泽强在“石头自陈辞”中探索物与符号的关系;“数字重量”联合五位创作者分析数据物质性;杨逸凡在“30°N,BC800—200 阈限的边界”中考察文明边界;“舆入心维”关注技术感知重构。这些项目既扎根于珠三角地域文化语境,又与国际当代艺术实践形成对话。
艺术季通过支持艺术家的实验性创作,为本地社区引入前沿艺术观念,同时构建起当代艺术与公共文化生活的对话桥梁。四场展览虽聚焦维度各不相同,但共享着当代青年进行艺术创作的核心特质,即以严谨的创作方法论为根基,摒弃浅表的艺术表达形式,展开兼具思辨深度与实践温度的艺术探索。
![]()
展览一:石头自陈辞
艺术家:袁泽强
策展人:冀然
“石头自陈辞” 聚焦艺术家袁泽强以“临时性组合”为核心的艺术实践,呈现出日常图像解构重组的视觉逻辑与意义转化。
展览以“石头”为引,在艺术家的重构下,让石头兼具自然物性与连接历史当代的文化功能。主展厅皂刺装置,兼具防御与治愈的双重性、室外巨型皂刺雕塑,及回廊展厅《临时性组合》系列作品,传递着艺术家对物质属性与空间的思考。
展览摒弃宏大叙事,聚焦视觉细节,既展现了艺术家创作系统,也引导着观众叩问图像本质与当代视觉文化,引发思考与讨论。
![]()
展览二:数字重量
艺术家:丹尼尔·盖歌、龚胥耀、劳家辉、罗灿、王志渊
策展人:刘可、王易易
数字明明无形,怎么会有重量?“数字重量”展览正要用艺术解开这个看似矛盾的谜题。
从结绳计数到数码时代,“数字”成了可计算的秩序;从计量重物到关乎存在,“重量”藏着人类对真实的追问。
展览不把数字当工具、重量当符号,反而让二者碰撞——五位艺术家各有巧思:有人让数字变物质,有人用“云绘画”重构自然,还有人借视觉逻辑剖开历史认知。
“数字重量”无意于空谈哲学,而是试图通过艺术表达让观众看见算法与身体的边界以及数字时代的“真实存在感”。
![]()
展览三:30°N,BC800—200 阈限的边界
艺术家:杨逸凡
策展人:刘可、邓子军
“30°N,BC800—200 阈限的边界”以轴心时代为核心锚点,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将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定义为轴心时代——彼时北纬30度上下的文明中,庄子、柏拉图等思想家虽地域相隔,却都在思考“人类安身立命”“世界本源”等命题,最终指向“人性”,成为人类文明的“思想奇点”。
当下,人类面临地缘冲突、气候危机、信息迷雾等困境,展览认为应对危机的启示或许藏在轴心时代的思想中。当代艺术在此意义上并不是提供解决方案,而是搭建古今对话的通道,观众可借由这一通道穿越时间,寻找贯穿古今的精神线索与可能性。
![]()
展览四:舆入心维
艺术家:雨果·博纳明,莉娜·迪尔拜·延森
策展人:李小满
惯常认知里的地图,画着清晰边界,标着明确坐标,能够快速定位具体位置。来自比利时艺术组合Toriteri(雨果·博纳明,莉娜·迪尔拜·延森)的“舆入心维”展,要彻底颠覆观众对“地图”的认知——展览里的“地图”,没有固定疆界,只有更辽阔的探索。
展览名“舆入心维”,它既是“映射其中”,也是“融入其内”。艺术家笔下的大尺寸单色画,初看像陌生地域的航拍图,笔触里藏着海拔、流动的痕迹,可越凝视越发现,它不像传统领土图,反倒像蔓延的菌根网络,没有坐标,却透着无限关联。
这便是艺术家们提出的“后领土景观”:不执着于划清边界,转而用艺术追问究竟意义藏在在场的流动里,还是圈定的边界中?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梁锦弟
主办方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